经常“恐吓”孩子的父母,会收获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你还在利用“恐吓”教育孩子吗?吓唬孩子,孩子真的会被吓坏!

作者:桐桐妈


“宝宝今晚还和爷爷奶奶睡好不好?”

小家伙头摇的像个拨浪鼓。

“那你和谁睡啊?”

“妈妈!妈妈!”她斩钉截铁地答道。

前几天因为一些事和家里人闹别扭,加上一直想给孩子断夜奶,一气之下晚上我就把孩子“丢”给了爷爷奶奶。

那一夜,我是辗转反侧、心绪不宁,要知道这孩子自打出生晚上可就没离过我。

据爷爷奶奶第二天反应,小家伙睡得乖,夜里醒了几次要妈妈,他们安抚了几句也就睡了。

次日午睡,小家伙一直要把头埋在被窝里才肯睡,我一掀被子她就恐惧地尖叫,双手执意拽被子蒙头,双腿绷直,呼吸急促。就这样,前半个小时的浅睡眠都在蒙着被子一头汗中度过。

晚上,我和往日一样先上楼整理房间,她在楼下玩的不安心,一直缠着爸爸,寸步不离要抱抱,然后指着楼梯的方向,示意她要上楼,爷爷奶奶故意逗她,还让她晚上和他们睡,她立马哭了,嘴上一直念叨:“妈妈,妈妈,妈妈......”

那一夜,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让她再也不愿和爷爷奶奶睡觉。

“这孩子好带啊,夜里醒来要你,我们就说外面黑有妖怪,她吓得赶紧钻到被窝一会就睡着了!”奶奶送水果到我们房间玩笑说道。

难怪!终于找到了原因!15个月大的她是被奶奶口中的“妖怪”吓坏了。

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在孩子不听话或者犯错时,都会选择恐吓的方式来让孩子乖乖就范。“再不吃饭警察就要来抓你啦!”、“再不睡觉妖怪就要来吃你了!”、“你这样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这种方式看似立竿见影,可是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好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恐吓”教育的弊端。

  1. 孩子缺乏安全感,容易自卑。年幼孩子的分辨能力有限,他们分不清现实和虚幻,会把家长的恐吓信以为真,让他们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人,甚至对某些事物产生心理障碍。

  2. 增加幼儿的精神压力和恐惧心理,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恐吓会让孩子的神经中枢受到强烈刺激,会让恐惧情绪滞留,影响儿童的内分泌,从而可导致幼儿发育减缓,还可能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出现语言障碍,甚至会让孩子焦虑紧张、诱发心理疾病。

  3. 容易形成幼儿胆小、软弱,做事优柔寡断,自尊心低等性格,不利于勇敢坚强性格的培养。

  4. 家长随口的“妖怪抓你”,不讲科学、不合情理,会给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

  5. 损害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产生记仇心理,影响亲子关系。孩子在长大后会意识到这种虚拟的伤害,难免会对父母产生不满。

事实上,孩子先天恐惧的东西很少,很多都是后天习得。而孩子们心中的恐惧,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大人贪图省事而吓唬孩子,让孩子立即听话而导致的后果。

如果不幸你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教育方式该怎么办呢?

  • 细心观察、耐心陪伴,帮助孩子驱除内心的恐惧感。细心观察孩子害怕什么,设法从心理上去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克服紧张情绪。比如,我们家孩子这几天蒙着被子睡觉,我就会在睡前和她聊天,当我说到“妖怪”时,她立马就要蒙被子,我就会和她说“桐桐,你学大老虎叫!”,小家伙立马兴奋地模仿老虎吼起来,然后我会接着说“哎呀,妖怪最害怕大老虎啦!老虎是森林之王,所有的小动物都得听它的!”,“桐桐,你来保护妈妈好不好?妈妈害怕妖怪!”,小家伙连续学着老虎吼,非常自豪地用双手抱着我,玩一会累了就非常安静可爱地睡觉了。通过这种转移注意力法和慢慢引导法让孩子淡化恐惧。

  • 理解孩子的心理、行为特点,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针对性处理才能解决问题。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就能知道,其实孩子很多“不听话”的背后,并没有隐藏着一个不乖的坏小孩,而是可能他们对很多事物的理解,和我们成人不一样。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多一份耐心和理解,多用鼓励和奖励的方式引导孩子,用孩子能听明白的话和他们交流,我们才能真正让孩子听话。

  • 父母要学会控制自我情绪,“恐吓性质的话,不要轻易说出口。因为“恐吓”带来的负面影响会伴随孩子的一生,经常得到父母爱抚和温言细语的孩子,会幸福满满,为人温和宽容,幸福感强。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如果你爱孩子,就别吓孩子!


作者简介:一个可爱女孩的妈妈,安科号签约作者。

品读“亲子沟通如何说”安科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一起探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