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冷了吗?只不过都去踏实做产品了

注:当知识付费跟大众接上轨时,市场上的产品开始变得多样化,而它的产品光谱也会变得越来越广。现在的知识付费并没有冷,知识都去踏实做产品了。

一、 2018 年开年:冷静的知识付费

2018 年已经过了四个月,除了几个让人厌烦至极的刷屏病毒营销之外,不管叫知识付费还是知识服务的这个领域很冷静。那几个刷屏病毒营销令人厌烦,是因为它们还沉醉在用多级营销技巧、用现金激励诱惑人买知识产品,而偏偏那些被现金激励吸引来的人根本不是产品的用户。

就我所知,做知识产品的人还在认真地做产品,用户在增多,更重要的是——两年多来引发很多争论的知识产品确实在帮很多人。

对我来说, 2018 年听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案例大概是:我听到,开店的小店主和员工跟着视频学习怎么用气球做拱门。觉得惊奇是因为——我本来以为,知识付费必须还得高大上一阵子,虽然我们不再是看汪丁丁老师讲高深经济学,再降低也是薛兆丰给我们讲 199 元的普及版。

毕竟,知识服务要靠精英们把自己放下来,把知识变得易懂、有趣、实用,它还得再过几年才会跟更多的大众有关系。

当知识产品跟大众接上轨,一个很自然的变化是——靠知识明星、知识网红造势的情况开始减少,市场上产品开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产品的光谱会变得非常广。内容市场向来是多样化的,正如老话说的,“武无第二,文无第一”。

知识产品跟大众接上轨,带来的也是:大家各自回归去踏实地做产品、满足自己那或多或少、但在持续增长的用户。

对于知识付费或知识服务市场,我们之前分析说,它可能是继资讯、文娱、游戏之后的第四大数字内容板块,并且我们希望这能成真。其他三种数字内容都更多是帮用户消磨时间的功能,而知识服务从出现之初就有着更大的外部性,知识会提升个人的能力、提升组织的能力、提升社会的能力。

因此,现在知识付费这个领域变得冷静,可能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都可以回归去踏实地雕琢知识产品。

写这么一通开场白,是因为在这个产业中,我们尊重的机构比如“得到”一直是不惜力气雕琢产品的、并无私地分享自己的知识产品经验,也是因为,我们自己也是做知识产品和总结一些产品方面的经验教训。

以下就是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梳理总结的知识产品的五个设计要素。

二、知识产品:三环与五设计要素

归根结底,现在任何知识产品都是由“内容+服务”两大部分组成的。付费知识产品,优质内容是内核,但真正提供给用户的主要是服务,互联网也让服务变得容易。

现在,多数互联网知识产品呈现从内容到服务的三环(如图):内核是优质内容;中间是用行动机制促进用户自己的行动;外环是互动社区,用户在其中相互互动。

以“有书共读”这一知识产品为例:它的目标是带领用户在一年里读完 52 本书,是典型的从内容到服务的产品结构。例如:它曾共读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经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每天早、晚,它都会发布当日的领读文章、音频和当天的目标。

  • 内容内核:是有书团队自己完成的部分。它挑选图书、拆解图书、组织内容,邀请领读者、请专业主播录制音频。

  • 中间一环:是设计机制引导用户行动。它引导用户每天早、晚各花半个小时读书,读完之后在APP中签到。用户跟着这个节奏,每周快速读完一本,完成一篇读书笔记。

  • 最外一环:是促成用户之间的交流与连接、创造交流空间。在APP中,用户可以撰写讨论和笔记,都是针对某本书的具体章节,读者们可以形成交流。

一些共读项目中会把用户分成班级,加入不同的微信群,在群中深度互动,也许能形成某种类似于线下课程中的同学关系。

在制作知识产品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总结了知识产品设计的五要素,以更好地沿着从内容走向服务的角度看让知识产品有魅力、对学习者有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