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隧道: 天降大任——道光继位第六代君主之谜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六代君主,1821~1850年间在位。此前,清朝经历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代君主。

历史隧道: 天降大任——道光继位第六代君主之谜

道光是年号,凡是明清两代的皇帝,人们一般以年号代名。其名旻宁,本名绵宁。因旧时臣民在书写时要避讳皇帝名字,而“绵”字较为常用,避讳不易。早在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帝就规定将来“绵”字辈为帝者当改“绵”为“旻”。

1820年9月2日,清朝嘉庆皇帝猝死承德避暑山庄,次子旻宁继位,一位普通的皇子一夜间成了一国之君,谱写了人生际遇起伏跌宕的壮歌。道光皇帝的登基拉开了晚清的序幕,而这对父子的死亡与继位,却成了悬遗后世的难解之谜,嘉庆究竟是怎么死的?道光的继位是否缺乏依据?

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公历是1782年9月16日,清晨五六点钟的时候,旻宁出生在紫禁城的撷芳殿。

太监一溜小跑到乾清门向正开早朝的乾隆皇帝报告,说皇十五子永琰(当皇帝后改名“颙琰”)的福晋刚刚生了个小阿哥。

“生个小阿哥有什么稀奇!大呼小叫,成何体统!”

乾隆帝有上百个孙子,基本上都不认得,每年过年的时候全来拜年,感觉长得都像一个模子出来的似的。一人一个红包,就打发走了;此外,孙女还有近百个,基本没见过面。

太监讨了个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别看乾隆皇帝没动声色,但心里却乐开了花。他子孙满堂,只有这位皇孙与众不同,因为永琰早已被密立为皇太子。这样一来,旻宁的出生就预示着皇家统绪的绵延不断。尤其是永琰的长子刚死,心情不好,乾隆也很为这事儿担心,现在次子出生了,希望又有了,怎能不高兴。但是,这一层不能捅破,因为永琰的太子身份是秘密的,谁也不知道,只能关起门来偷着乐。

历史隧道: 天降大任——道光继位第六代君主之谜

旻宁的父亲永琰,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母亲即后来的孝淑睿皇后。旻宁是嫡子,说是排行第二,因为他上边的小哥哥刚刚夭折,他实际上就是嫡长子。旻宁后来当皇帝,史称“有清一代,皇帝嫡出者,只此一帝” 。大家知道,汉族家法立嫡长子,清朝不是不想立嫡长子,而是截止到目前,阴差阳错地就立不出个嫡长子。

旻宁在深宫之中慢慢长大……

六岁的一天,小旻宁被太监从睡梦中叫醒,抱进书房。从此,除年节、帝后生日外,他都在书房度过。每天早上四点,皇子皇孙就要进书房温习功课 ,此时师傅还没来,黑暗中几个苏拉、太监在皇子皇孙们的朗朗读书声中倚柱假寐,残睡未醒。六点,师傅到来,开始授课,下午两点师傅出宫。但是这些皇子皇孙要接着学满语,练骑射功夫,直到日落。为了培养文能安邦治国,武能驰骋疆场的接班人,清宫制定了近乎残酷的皇子教育制度。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赵翼曾在军机处值夜班,经常看到这一幕,感慨地说:我们这些靠读书挣饭吃的人尚且起不了这么早,何况人家生下来就有富贵的皇子天天如此!怪不得人家文武双全,诗书画样样精通。他最后说:“我朝谕教之法,岂惟历代所无,即三代以上,亦所不及矣” !

乾隆皇帝还不时抽查,生怕师傅要求不严格。就在旻宁进书房的第二年,乾隆帝发现不少师傅擅自停课,就将擅自停课的师傅分别处以降职、革职等处分,其中满族师傅还格外每人被打了40大板 。这个事儿轰动了北京城。为什么?说起来算是“家长”打“老师”了。当然,乾隆帝没动手,他派人去打的。旻宁很揪心,后来听说打人的人并没有用力,不至于很疼,才稍稍放心。

旻宁肄文习武,十分专心,进步很大,不仅汉学基础扎实,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旻宁武功了得。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仅十岁随祖父乾隆帝行围,居然射得小鹿一只,围场之上欢声雷动。八十高龄的乾隆老爷爷兴高采烈,赐旻宁黄马褂一袭、翠翎一支,还专门给他做了一首诗 。

十岁的孩子能射死一头小鹿,您信吗?十岁的孩子胳膊有多长?能把弓开到什么程度?能把箭射多远?但要说不可信,《清高宗实录》的记载又有鼻子有眼,说乾隆皇帝如何高兴,如何向周围的人炫耀自己12岁就射杀了一头熊,现在孙子虽然射死一头鹿,鹿不是猛兽,但也够难得的,毕竟才十岁吗。

我想,事情的真相可能是这样的:旻宁打猎,身边肯定有侍卫,旻宁开弓射箭之后,侍卫必然立即开弓或者开枪,但这个功劳肯定算在旻宁头上,侍卫不可能揽功,他揽到自己头上也没用,因为侍卫的职责就是保护旻宁并把他哄高兴了,要是连他爷爷也一起哄高兴了那就更圆满了。我这是推断,您说是不是啊。

当时现场还有花絮,清朝有个叫李孟符的人,写了本《春冰室野乘》,里面记载:乾隆爷不是要赏孙子个黄马褂吗,但哪有十岁孩子穿的黄马褂啊?拿不出这个黄马褂,旻宁就跪在地上不起来,他怕他爷爷赖账。没办法,乾隆就让人拿来了个成年人穿的黄马褂给他穿上。现场顿时笑声一片。大家想一想,十岁的孩子穿上成年人的黄马褂该成什么样子?史书记载是“裾长拂地,不能行”,就是衣服一直拖到地上,已经不能走路了。乾隆皇帝身边的一个卫士上前抱起了小旻宁 ,这真是日落西山红霞飞,抱着旻宁把营归。

看来,射鹿这件事可能有一定的水分,但旻宁武功不错这点您不要怀疑。从后来林清之变中的表现来看,旻宁确实身手不凡。

嘉庆十八年(1813),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大事——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

当时,矛盾尖锐,作为社会病态的一种表现,民间秘密结社活动频繁。乾嘉年间的白莲教大起义虽然被扑灭,但其变换名目,继续活动于北方。攻打紫禁城的天理教实际上就是白莲教。清政府称其为邪教。

这次活动的首领之一林清是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他有个想当皇帝的念头,自觉实力不足,又联合河南等地秘密结社。经推算,确定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为起事吉期(10月8日)。而恰巧此时出现彗星,而嘉庆皇帝又去了承德,京城人心浮动,防守空虚,于是,林清信心倍增,决定如期举事。

九月十五日中午,近百名天理教徒分别突袭紫禁城东西两门——东华门和西华门。东华门守军反应机敏,立即关闭城门,只有五名天理教信徒冲了进来,算是自投罗网,立即被禁军擒杀。而西路却得手了,有五十多名教徒冲进了西华门,并跑上城头,插上了“大明天顺”的旗帜。后来证明,这一举动十分愚蠢,因为捣鼓了半天才插上的旗帜仅仅飘扬了十几分钟就被清军拔掉,下了城又发现一个新的难题——不认识路。

俗话说深宫似海,皇帝老爷子的金銮宝殿该怎么走?谁也没去过,找个人问问,怎么连个人影也没有?他忘了认识路的人都被他们打跑了。

不过,向导问题很快解决了,有两名信奉天理教的太监前来带路,但事情恰恰坏在太监身上。

过了武英殿,就是内务府,一想起平日里受尽了内务府官员的气,正好官报私仇,让他们也尝尝苦头。鼠目寸光的太监领着天理教徒对内务府一顿打砸抢,打得值班的内务府官员哭爹喊妈,真过瘾!结果时间又耽误了不少,待赶到隆宗门时,守门护军闻讯已经关闭了大门。

叫门不开。

当然叫不开,越叫越不开。

撞!

然而,这面朱漆大门对血肉之躯来说简直就是铜墙铁壁。

旻宁正在上书房读书,本来,他随嘉庆皇帝一同去了承德,但奉旨提前回京,于是,正赶上这场事变。当时,宫内一片混乱,后妃哭号,太监鼠窜,集合起来的军力不足百人,又不知来犯者人数、趋向,不敢贸然出击,闻讯赶来的王公大臣也一筹莫展。在此关头,旻宁成了众人的核心,他下令各门戒严,又派人去调集援军,然后命人取来腰刀、鸟枪、撒袋,迅速披挂停当,站在养心殿的台阶上,紧张地观察着。

隆宗门是进入内廷的关键,一旦打开,各宫就任其进入了。起事者见撞不开门,决定翻墙入内开门。

旻宁听到撞门声已提高了警惕,抬头一看,忽见五六名天理教徒已攀上养心殿对面御膳房的房顶,他果断地举枪射击,一名教徒中弹坠墙而亡。旻宁赶紧装填弹药,紧张中找不到弹丸,一把扯下胸前的金扣子,装入枪膛,再次射击,将另一名手执白旗,似在指挥的头目打落。其他人见受到阻击,纷纷退下阵来,此时增援的禁军赶到,在隆宗门外万箭齐发,逃跑不及的天理教徒被射杀在纷飞的箭雨之中,其中一箭射中了隆宗门的匾额。

旻宁令禁军乘势在大内搜杀残余天理教徒,又至储秀宫安慰皇后,命三弟不许稍离左右,在西长街布置警戒,以保卫皇后安全,然后飞章上奏,向嘉庆皇帝报告这次事变的经过。此时,清军在紫禁城内的搜杀仍在进行中,直到次日,才彻底肃清宫内。九月十七日,在家中静候佳音的林清被拿获归案。

九月十六日,回京途中的嘉庆皇帝接到奏报,震惊得垂泪,这是多少代都没出的事情,怎么跟天下交待呀?同时对旻宁备加赞扬,根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帝夸赞他有胆有识,身先捍卫,忠孝兼备,可嘉之处,笔不能宣 。将其封为智亲王,加俸银一万两千两,所用鸟枪赐名“威烈”。

旻宁上折谢恩,表示“事在仓促,又无御贼之人,势不由己,事后愈思愈恐”。显示出一种不矜不伐的高贵气度。

所以,尽管嘉庆皇帝立没立储不得而知,但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旻宁肯定是嘉庆皇帝的接班人。虽然清朝实行秘密建储制度,但大家猜也能猜到,嘉庆皇帝共

四个儿子,长子夭折,旻宁是次子,但实际是长子,这是他的第一个优势;在嘉庆帝的三个儿子中,他爵位也最高——亲王,这是第二个优势;他给朝廷立过大功,这是第三个优势,他的那两个弟弟没法跟他竞争。嘉庆二十四年(1819)正月,嘉庆帝释放了一个明显的信号,他让旻宁代表他到太庙祭祖 ,稍有政治敏感的人都会想到这意味着什么。

这样说来,旻宁将当之无愧地,顺利地从嘉庆皇帝手里接过政权。当然,那将是遥远的事情。这时,嘉庆帝年届六旬,经常向群臣炫耀家族的长寿基因,对长寿信心十足。确实,嘉庆皇帝身体不错。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嘉庆皇帝的死来得这样的突然,这样的蹊跷,而旻宁的继位又充满了悬疑。

历史隧道: 天降大任——道光继位第六代君主之谜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二十五日(1820年9月2日),是嘉庆皇帝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清晨5点,嘉庆皇帝就起床批奏折,批到九点半,吃早饭。大家可能会有疑问,早饭怎么这么晚?原来,当时粮食不足,全国人民都吃两顿饭,皇帝带头。吃完早饭,接着处理公务,到了中午,军机大臣来见他,拿过他批阅后的文件一看,立即说皇帝需要休息,不能工作了。为什么呢?因为此时嘉庆皇帝写的字大臣已经不认得了,像满文,又像汉文,还有点儿像阿拉伯文——横着写。可见,皇帝的思维已经处于混沌之中。一劝,嘉庆皇帝也觉支撑不住,在太监的搀扶下上床休息,这一躺下,就永远没有起来。附带指出,这时君臣们不是在北京,而是在承德避暑山庄。

晚上8点,61岁的嘉庆皇帝把大清政权扔在了丛山峻岭之间的承德,撒手西归。当时,政府一半尚留在北京,另一半则被他带到了这荒山野岭之地。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夜静得但闻草木之声,群臣们瞠目结舌,欲哭无泪。大清朝开国以来史无前例的一场统治危机骤然降临。

七月中旬的时候,嘉庆皇帝透露出个口风:想要到口外搞一次木兰秋狝。

什么是木兰秋狝?这是个满汉合璧的名词。“木兰”是满语,汉译为“鹿哨子”,木制,长二至三寸,状如牛角,用嘴吹出“呦呦”的类似鹿鸣之声,引诱鹿类前来并将其捕获。后人将皇帝狩猎的专用场地称为木兰围场。“秋狝”一词起于《左传》,指的就是秋天的畋猎。木兰秋狝的地方距承德市西北一百多公里,占地面积上万平方公里。康熙帝规定,每年要进行“秋狝”,不仅中央各部官员必须参加,蒙古各部的王公也要汇集于此,车驾人马数以万计,连续进行二十多天。用以习武练兵,怀柔蒙古,也有消遣游乐的用意。

群臣纷纷反对嘉庆帝行猎的打算,理由就是口外天寒,担心皇帝的身体不适。七月十四日,有一个大臣说走了嘴,说什么连年行猎,围场的猎物日渐稀少,基本上就剩下兔子了,长途跋涉去打兔子有什么意思?劝皇上别去。嘉庆皇帝大怒,说难道我是为了行乐吗?我实际上是在搞军事演习,通过打猎训练军队,还要见蒙古王公,这关系着边疆安全。然后传令军机大臣,命下诏封口,申明敢于阻止他这次行动者将被“立置于法”,于是群臣缄口不言。这透露出嘉庆皇帝对自己的身体完全有信心。是啊,如果身体情况不好,就不会长途跋涉搞什么木兰秋狝了。

嘉庆皇帝死得突然,死得蹊跷。以致有人说他是在避暑山庄遭雷击身亡。这个观点十分荒唐,不值一驳。

嘉庆皇帝属猝死无疑。七月二十五日午前还照常办公,午后突然发病,傍晚去世。什么病可能导致猝死呢?我们分析一下:

当时,嘉庆皇帝处在四种状态中:1、《清宣宗实录》中有这样一句:说嘉庆皇帝“天体丰腴”,也就是说他较胖;2、去世的三天前“偶感暍暑”——出现轻度的中暑情况(头晕、头疼),但未影响工作;3、此时年逾六旬,属于高龄;4、又经长途跋涉,身体处在兴奋和疲劳之中。在这种状态下猝死,病因最有可能的是心脏病或脑溢血。

从下午发病,傍晚去世,去世的三天前“偶感暍暑”——出现类似轻度中暑的症状(头晕、头疼)来看,脑溢血的可能性更大。应该指出:中暑与高血压之间症状相似。当时,中国人普遍营养不良,患高血压的很罕见,按当时的医疗条件,很可能将高血压的症状误诊为轻度中暑,一旦血压突破血管,神仙也难回天了。

嘉庆皇帝死了,这是国丧,是天崩地解的大事,但是,比国丧更重要的是新君的嗣立。嘉庆皇帝猝死几小时后,旻宁就继位了。

前面我说过,旻宁成为接班人的呼声很高,但当这一天骤然降临的时候,你总要有个依据,有个手续吧。这样,你的继位才合法。

大家知道,政权的传承都要有依据,这是个合法与否的问题。怎么才合法呢?这要由国家的所有者授予,譬如今天作为国家主人的人民行使选举权来选。当时是父死子承的家天下,没有选举,在这种情况下,或者由老皇帝临终当着群臣的面交待一番;或者依据老皇帝生前的立储谕旨。清朝实行秘密立储制度,由皇帝生前准备一道死后才发生效力的诏书,上书新一代君主的名字,藏于鐍匣,再将鐍匣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一旦大事出,群臣第一件事就是找梯子,取下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的鐍匣,然后“公启鐍匣,宣示御书”,拥立新君。

嘉庆皇帝临终是否当面向群臣交待让谁当皇帝?没有。嘉庆皇帝病发突然,事先没有太明显的先兆,发病后顿时陷入昏迷,很快死亡,未就后事做任何安排。在嘉庆皇帝去世的四十余天后,军机大臣在奏折中说:“大行皇帝不豫,神明稍衰,故无一言相遗。”可见,嘉庆皇帝发病后就不能说话了。

旻宁继位,走没走第二个程序,公启鐍匣,宣布立储密旨,然后遵旨继位?

在嘉庆皇帝猝死的当晚,旻宁在既无先皇遗命,也没有立储密旨的情况下即皇帝位。当然,也不能以此就说这违反了清王朝的根本利益,抛开“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大道理不论,当时,承德方面如不立新君,就不能为嘉庆皇帝发丧,综合各方面考虑,旻宁呼声很高,于是,大臣和旻宁彼此间嚎哭着一番拉拉扯扯,旻宁半推半就地坐上了皇帝位置。此后,人们也未质疑过其合法性。

嘉庆皇帝是清入关后第一位死于北京之外的皇帝,旻宁也是第一位在承德即位的皇帝。

旻宁在避暑山庄每日催促回京。他是一位谨小慎微的君主,考虑到此次事变突然,天下震撼,政府不在京师,恐有碍社会稳定。加之宫中无主,太后未必能支撑危局,故急于回京。但沿途道路、桥梁须要拓宽加固,回銮的大队人马的后勤供应须要筹备,警戒须要布置,杠夫须要训练,究非唾手可成。与大臣讨价还价,定下了八月十四日的最后期限,后又食言改为十二日。皇帝不讲理,群臣叫苦不迭。

直隶总督方受畴忙得急如星火,总算使梓宫如期成行,他没有白忙一场,旻宁不但开复了他任内的处分,还赏给太子太保衔。沿途居民据说表现得“如丧考妣”,而且修桥拓路争先恐后,故得到了蠲免一年钱粮的恩典。

八月十二日(9月18日),嘉庆皇帝梓宫由山庄起驾。

十天后,嘉庆皇帝的灵柩进北京安定门。城里城外沿途跪满了普通市民,哭声一片。然后,进东华门,经景运门,抬至乾清宫。由于宫眷、太监的加入,号哭之声回响于紫禁城中,哀戚气氛达到了顶点。旻宁行礼之后“哀号瞻恋,不忍暂离,王大臣等恳上节哀,至于再四”。

至此,虽然仍在国丧之中,旻宁每天在上书房“倚庐”守孝,但丧事实际上已经办完大半,接下来要准备的就是登基大典了。

嘉庆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公历是1820年10月3日,旻宁的登基大典在紫禁城举行。

深秋的第一缕朝阳投向北京,顿时将紫禁城装点得金碧辉煌,金水桥下的御河水立即变得清澈碧绿。阵阵秋风拂过,疲惫的各衙门大小官员心怀一振,抬头西眺,西山隐现于晨雾之间,人们的心情开朗起来,因嘉庆皇帝逝世而积郁于心底的哀戚之感一扫而光。

紫禁城一改整夜忙碌的气氛,变得庄严肃穆起来,清入关后第五次登基大典即将举行。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旻宁是清入关后第六代君主,这怎么是第五次登基大典呢?谁没搞登基大典?原来,他的父亲嘉庆皇帝没搞登基大典。嘉庆当皇帝时,父亲乾隆皇帝还活着,乾隆搞了一次传位大典,把皇位传给他,他就是皇帝了。父亲还活着,不好再摆谱搞什么登基大典了,实际上乾隆也不可能允许他摆这个谱。所以,大清国已经整整85年未举办登基大典的了。朝廷里活着的人没有一个见过登基大典是怎么回事,所以,礼臣们翻出尘封土埋的档案,仔细研究,又不断请示,方才确定了典礼的每一个细节。

午门外排列着皇帝大驾,驯象、仗马整齐侍立,太和门内外分列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乐队,太和殿前广场各级官员顶翎辉煌,按文东武西原则,分班肃立。在太和殿御座南正中案上,陈放着皇帝宝玺。大殿内外香炉里燃点着名贵的香木,轻烟缭绕,异香飘渺,仰望大殿,犹如天上的宫阙。

着皇帝礼服的旻宁在内务府大臣、礼部堂官、内廷侍卫的簇拥下乘舆由北而来。此前,他身着孝服向嘉庆皇帝灵位行了三跪九叩礼,又着龙袍向皇太后行礼。当乘舆至保和殿时,嗣皇帝降舆,步至中和殿升座,首先接受领侍卫内大臣的叩拜。

礼部尚书在例行公事地检查了全场的准备情况后,至中和殿奏请嗣皇帝即位。

着皇帝礼服的旻宁在侍卫近臣的簇拥之下,缓步走向太和殿。

全场鸦雀无声,只有秋风拂动,旌旗猎猎……

改朝换代了!现场的所有人肯定思绪万千……

但是,他们能想到吗?——中国历史即将随着他的脚步,进入晚清时期,进入剧烈变革的社会转型期。

旻宁入太和殿,升座,即皇帝位。

此时,殿前三声鸣鞭,五凤楼上钟鼓大作,鸣礼官高声赞道:“跪”!上自礼绝百僚的亲王、贝勒,下到六部九卿、科道翰詹各级官员,均屈立于太和殿前,旻宁的脚下……。

旻宁宣布:年号道光,以明年为道光元年。

道光帝成了中国航船的舵手,他踌躇满志,想一展宏图。那么,他能驾驶这条创伤累累的大船驶出暗礁密布的激流险滩,驶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的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