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a教程(五):迭代器和泛型for

1. 迭代器与Closure:

    在Lua中,迭代器通常为函数,每调用一次函数,即返回集合中的“下一个”元素。每个迭代器都需要在每次成功调用之间保持一些状态,这样才能知道它所在的位置和下一次遍历时的位置。从这一点看,Lua中closure机制为此问题提供了语言上的保障,见如下示例:

代码如下:

function values(t)

    local i = 0

    return function()

        i = i + 1

        return t[i]

    end

end

t = {10, 20, 30}

it = values(t)

while true do

    local element = it()

    if element == nil then

        break

    end

    print(element)

end

--另外一种基于foreach的调用方式(泛型for)

t2 = {15, 25, 35}

for element in values(t2) do

    print(element)

end

--输出结果为:

--10

--20

--30

--15

--25

--35

  从上面的应用示例来看,相比于while方式,泛型for的方式提供了更清晰的实现逻辑。因为Lua在其内部替我们保存了迭代器函数,并在每次迭代时调用该隐式的内部迭代器,直到迭代器返回nil时结束循环。

    2. 泛型for的语义:

    上面示例中的迭代器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即每次循环时都需要创建一个新的closure变量,否则第一次迭代成功后,再将该closure用于新的for循环时将会直接退出。

    这里我们还是先详细的讲解一下Lua中泛型(for)的机制,之后再给出一个无状态迭代器的例子,以便于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的迭代器实现为无状态迭代器,那么就不必为每一次的泛型(for)都重新声明一个新的迭代器变量了。
    泛型(for)的语法如下:
 

代码如下:

    for <var-list> in <exp-list> do

        <body>

    end

 

    为了便于理解,由于我们在实际应用中<exp-list>通常只是包含一个表达式(expr),因此简单起见,这里的说明将只是包含一个表达式,而不是表达式列表。现在我们先给出表达式的原型和实例,如:

代码如下:

function ipairs2(a)

    return iter,a,0

end

    该函数返回3个值,第一个为实际的迭代器函数变量,第二个是一个恒定对象,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待遍历的容器,第三个变量是在调用iter()函数时为其传入的初始值。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iter()函数的实现,如:

代码如下:

local function iter(a, i)

    i = i + 1

    local v = a[i]

    if v then

        return i, v

    else

        return nil, nil

    end

end

在迭代器函数iter()中返回了两个值,分别对应于table的key和value,其中key(返回的i)如果为nil,泛型(for)将会认为本次迭代已经结束。下面我们先看一下实际用例,如:

代码如下:

function ipairs2(a)

    return iter,a,0

end



local function iter(a, i)

    i = i + 1

    local v = a[i]

    if v then

        return i, v

    else

        return nil, nil

    end

end


a = {"one","two","three"}

for k,v in ipairs2(a) do

    print(k, v)

end

--输出结果为:

--1       one

--2       two

--3       three

这个例子中的泛型(for)写法可以展开为下面的基于while循环的方式,如:

代码如下:

local function iter(a, i)

    i = i + 1

    local v = a[i]

    if v then

        return i, v

    else

        return nil, nil

    end

end

function ipairs2(a)

    return iter,a,0

end


a = {"one","two","three"}

do

    local _it,_s,_var = ipairs2(a)

    while true do

        local var_1,var_2 = _it(_s,_var)

        _var = var_1

        if _var == nil then  --注意,这里只判断迭代器函数返回的第一个是否为nil。

            break

        end

        print(var_1,var_2)

    end

end

--输出结果同上。

    3. 无状态迭代器的例子:
    这里的示例将实现遍历链表的迭代器。

代码如下:

local function getnext(list, node)  --迭代器函数。

    if not node then

        return list

    else

        return node.next

    end

end

function traverse(list)  --泛型(for)的expression

    return getnext,list,nil

end


--初始化链表中的数据。

list = nil

for line in io.lines() do

    line = { val = line, next = list}

end


--以泛型(for)的形式遍历链表。

for node in traverse(list) do

    print(node.val)

end

 这里使用的技巧是将链表的头结点作为恒定状态(traverse返回的第二个值),而将当前节点作为控制变量。第一次调用迭代器函数getnext()时,node为nil,因此函数返回list作为第一个结点。在后续调用中node不再为nil了,所以迭代器返回node.next,直到返回链表尾部的nil结点,此时泛型(for)将判断出迭代器的遍历已经结束。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traverse()函数和list变量可以反复的调用而无需再创建新的closure变量了。这主要是因为迭代器函数(getnext)实现为无状态迭代器。

    4. 具有复杂状态的迭代器:

    在上面介绍的迭代器实现中,迭代器需要保存许多状态,可是泛型(for)却只提供了恒定状态和控制变量用于状态的保存。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是使用closure。当然我们还以将所有的信息封装到一个table中,并作为恒定状态对象传递给迭代器。虽说恒定状态变量本身是恒定的,即在迭代过程中不会换成其它对象,但是该对象所包含的数据是否变化则完全取决于迭代器的实现。就目前而言,由于table类型的恒定对象已经包含了所有迭代器依赖的信息,那么迭代器就完全可以忽略泛型(for)提供的第二个参数。下面我们就给出一个这样的实例,见如下代码:
 

代码如下:

 local iterator

function allwords()

    local state { line = io.read(), pos = 1 }

    return iterator, state

end

--iterator函数将是真正的迭代器

function iterator(state)

    while state.line do

        local s,e = string.find(state.line,"%w+",state.pos)

        if s then

            state.pos = e + 1

            return string.sub(state.line,s,e)

        else

            state.line = io.read()

            state.pos = 1

        end

    end

    return nil

en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