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最年轻处长, 郭台铭恨之入骨, 巴菲特力挺, 击败索尼特斯拉, 问鼎中国首富

2008年,一个名为Swagg的黑客组织攻击了富士康的邮件系统,在其中发现了富士康创办人郭台铭写给高层的一封电邮,邮件中郭台铭要求调查惩处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

也是同年,巴菲特斥资2.3亿美元收购比亚迪10%股份,并称赞王传福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合体。

得知此消息,郭台铭异常愤怒,说巴菲特投资比亚迪,就是“一个吹牛的加上一个炒股的”,他还恨屋及乌,认为巴菲特根本不是股神,就只是靠小聪明炒作,当投资到一定规模,大家都在后面跟,这就是所谓巴菲特的商业策略。

郭台铭还公开质问巴菲特:你一直标榜只投有诚信、长期经营的公司,为何投了“偷窃富士康商业机密的比亚迪”?丰田、本田等大车厂投资油电混合车领域很久才赚钱,你用何种专业知识判断比亚迪的潜力?你敢不敢驾驶比亚迪整天自夸的电动双模车上下班?并声称如果巴菲特不回应,他就购买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公司股票,去股东大会上当面质问。

对此,巴菲特在某次谈话中说“我们在保险这行做久了,常常碰到一些官司,有些客户就是喜欢找理由告你,有时候真的没有办法控制。”轻描淡写中力挺王传福。

巴菲特还用实际行动支持王传福。2009年,他邀请王传福出席全球瞩目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在3.5万名股东面前,亲自乘坐并展示了比亚迪生产的E6纯电动汽车。2010年,当比亚迪陷入经营困难被舆论一致唱衰时,他又带领老搭档查理芒格和好友比尔盖茨,在比亚迪深圳、长沙、北京三地的发布会上为王传福站台。

虽然矛盾的主角王传福始终沉默,让郭台铭的一记记重拳像打在了棉花上。但有了股神撑腰,郭台铭明显处于了弱势。面对媒体,郭台铭立下誓言,“有生之年,与比亚迪的官司会一打到底!”

曾是最年轻处长, 郭台铭恨之入骨, 巴菲特力挺, 击败索尼特斯拉, 问鼎中国首富

一场旷日持久的“商业间谍”案

郭台铭为何如此痛恨王传福?

时间回到2002年11月27日,已经成为“电池大王”的王传福在郭台铭的陪同下参观了富士康深圳生产线,希望富士康为其代工生产电池壳体。当天,觥筹交错,宾主言欢,一副美好的合作前景展现在双方面前。

而让郭台铭没想到的是,此后王传福不仅毫无合作迹象,而且开始进入IT代工领域,并迅速崛起,成为诺基亚、摩托罗拉最主要代工企业,和富士康展开了直接竞争。当时手机行业老大诺基亚不仅大量采用比亚迪的零组件,还有意栽培比亚迪,因为比亚迪的产品价格更实惠。比亚迪成了诺基亚制衡富士康的一颗棋子。

更让郭台铭异常恼火的是,从2003年开始,富士康从事手机研发的400多名员工,陆续跳槽到比亚迪,其中包括在日本的核心研发主管,并连带了一项冶金提炼合成技术。

让郭台铭爆发的导火索发生在2006年5月4日,富士康的网检系统检测到某些富士康员工向比亚迪发送了大量系统文件,郭台铭随即报警。

法院在比亚迪的办公地点查扣了该公司员工柳某和司某的计算机硬盘,该硬盘中有富士康文件头字样的Word文件,以及富士康相关主管人的签字。随后,富士康在深圳和香港起诉比亚迪,要求比亚迪交出因使用机密资料所获得的利润,据比亚迪财报显示,当年其手机业务利润为9亿元。

2008年,案件有了初步结果,当地公安机关在调查取证后发现,案子可能涉及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富士康撤销对比亚迪在内地的民事诉讼,转为刑事诉讼。3月24日、31日,司某和柳某先后被判处1年零4个月和4年有期徒刑。

出乎郭台铭意料的是,公安机关在2008年12月撤销了针对比亚迪的调查,而曾负责为富士康进行证据认定的北京九州世初知识产权司法鉴定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某及另外两名负责人涉嫌毁灭、伪造证据和收受贿赂,被公安机关逮捕。此外,比亚迪前员工张某涉嫌接受富士康方面的贿赂,为其非法窃取保密文件,被公安机关逮捕。

郭台铭怒称,深圳偏帮比亚迪,富士康在深圳打不赢官司,并希望高层进行干预,因而才有了文章开头被黑客爆料的邮件。

然而,郭台铭在香港也没有讨到自己想要的结果,2012年,香港高等法院判决认为,比亚迪提出的富士康篡改证据的指控非常严重,并且不能明确看出,这些证据是无法成立的。因此,驳回富士康的上诉。同时,对于比亚迪对富士康的指控持保留意见,即比亚迪亦有可能存在诽谤或滥用诉讼程序。

至此,这场历时5年的知识产权纠纷终于出现了阶段性结果,显然,郭台铭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他称将继续上诉,并且在各种公开场合怒怼王传福,和看好比亚迪的人,如股神巴菲特。

曾是最年轻处长, 郭台铭恨之入骨, 巴菲特力挺, 击败索尼特斯拉, 问鼎中国首富

索尼三洋围堵王传福,却偷鸡不成蚀把米

与郭台铭的高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这场历时多年的对垒中,王传福很少发声,唯一一次公开谈及此事,他评价郭台铭是“故意捣乱”,因为受到富士康香港起诉的影响,比亚迪分拆手机业务后的“比亚迪电子”,在香港推迟了半年才成功上市。

也许,对于王传福而言,与富士康的纠纷实在正常不过,因为这个“技术狂人”因为知识产权问题,招致很多国际巨头起诉,但鲜有败绩。

就在富士康起诉比亚迪的前一年,王传福刚刚结束与索尼和三洋的专利纠纷案。当时,三洋、索尼、比亚迪分别是世界锂电池市场的前三名,老大老二同时围堵老三,王传福被迫反击。

2003年7月8日,索尼公司一纸诉状将比亚迪告到了东京地方法院,指控比亚迪两款锂离子电池侵犯了索尼专利。

王传福带领团队在向法院提交未侵权证据进行应诉的同时,还打了一个防守反击,于2004年3月向日本特许厅请求判定索尼专利无效,因为他们认为,按照日本专利法,索尼此专利不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且保护范围太广。

此前已有3家日本公司对索尼该专利提出无效申请都被驳回。因此,日本媒体认为比亚迪此举是“不计风险的挣扎”,但结果却让他们大跌眼镜。

2005年1月,日本特许厅做出裁决,宣布索尼专利无效。

2005年3月,索尼不服裁定,向东京知识产权高等法院提出上诉,请求撤销日本特许厅的裁决,维持索尼专利有效。

2005年11月,东京知识产权高等法院作出判决:“驳回原告(索尼公司)的请求。诉讼费用由原告承担。”

2005年12月,索尼撤销对比亚迪的诉讼。

索尼也许不曾想到,自己不仅没有占到丝毫便宜,而且连原本拥有的专利也丢了。最终,在这场由索尼在日本本土发起的诉讼中,王传福笑到了最后。

在索尼案尘埃落定之前,比亚迪与日本三洋的专利官司也有了结果。

2002年,日本第一大电池制造商三洋在美国对比亚迪提出专利侵权诉讼,并要求禁止美国进口和销售比亚迪公司的锂电池。2年之后,以双方和解告终。

王传福历来对专利既藐视又重视。在业内人士看来,他对专利的公开藐视,在国内无人能出其右。王传福对专利壁垒一向嗤之以鼻,认为专利是死的,都可以绕过去。他有一句业内名言,“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60%来自文献,30%来自样品,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也就5%左右。”

但在公司内部,他成立了一百多人的知识产权队伍,用富士康人的话说,是“证据销毁以及专利规避团队”,也正是这支团队,帮助比亚迪在层层技术壁垒中左冲右突,却从未因为知识产权吃过亏。

比亚迪律师黄章辉分析索尼案时说,壁垒性技术,往往都是壁垒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超出这个范围不属于专利可壁垒之内。就拿索尼诉比亚迪侵权一案,属于索尼的专利是要求电池液容量在0.4毫升之上,比亚迪就将电池液容量控制在0.4毫米以里;索尼专利技术要求电池极片厚度在80~250微米,比亚迪所研制出来的电池厚度就在这个限制之外,侵权就不能成立。

在不断的专利战争中,比亚迪也形成了自己的专利壁垒。据国家专利局数据,比亚迪发明专利申请量常年排名国内前十。

曾是最年轻处长, 郭台铭恨之入骨, 巴菲特力挺, 击败索尼特斯拉, 问鼎中国首富

战大众斗丰田,超越特斯拉成世界第一

2003年,比亚迪已经是世界电池巨头,但王传福却认为比亚迪在这个行业遇到了天花板,他决定转型做汽车,而且要把电池装在上面,做电动汽车。

汽车是一个投资巨大的行业,公司许多董事反对,市场也开始大量抛售比亚迪股票,比亚迪的市值在短短几天内蒸发了30多亿港元。有投资人甚至威胁王传福,如果坚持做汽车,就把比亚迪股票抛死。但王传福很坚决,称:“下辈子就要做汽车了”。

同一年,身处大洋彼岸,比王传福小5岁的另一个“技术狂人”也毅然投身电动汽车事业,这个人就是特斯拉的埃隆·马斯克。

王传福的造车之路一开始就遇到了大坑,当他向准经销商展示出斥巨资设计研发的第一款车型时,在场经销商都被“丑哭”了,许多人当场离开。这让初涉汽车行业的王传福非常沮丧,经过一夜的思想挣扎,他决定销毁模具,从头再来。

这一次,他决定走“逆向研发”的道路,模仿丰田的畅销车型“花冠”,开发出了外形酷似的F3。而因为一开始体量小,没有供应商给比亚迪汽车配套,他们就自己生产所有零配件,王传福将之称为“垂直整合”,他自豪的说,除了玻璃和轮胎,所有零部件比亚迪都能生产。

靠着垂直整合带来的成本优势,F3的价格比花冠便宜一半,成为当时最物美价廉的选择,连续2年成为中国轿车市场销量冠军。

一款车型成就了比亚迪汽车,但也让比亚迪背负了抄袭模仿的骂名。王传福不以为然,他认为日本汽车产业也是从模仿美国起家,只要不侵犯专利就可以。

在以后的造车生涯中,王传福将“逆向研发”和“垂直整合”发挥到了极致,屡屡突破大众和丰田设置的专利技术壁垒,在国内首先开发出了涡轮增压发动机和双模新能源汽车,掌握了核心技术。

涡轮增压发动机和双离合变速器核心专利都被大众所掌握,比亚迪以大众的产品为原型,开始逆向研发自己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据悉,大众对比亚迪的研发进行了围追堵截,不允许其供应商为比亚迪供货。

无奈之下,比亚迪发挥自己的强项,垂直整合,能采购到的零部件就采购,不能采购的就自己研发。最终,比亚迪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和双离合变速器亮相2011年的上海车展,发动机缸体、发动机管理软件、离合器片、变速器管理软件都核心技术都由自己开发,许多参数甚至高过大众的同类型发动机。

车展现场,大众全球总裁文德恩率一众德国高管来到比亚迪展台,仔仔细细研究了比亚迪的发动机和变速器,甚至拿出尺子进行了测量,心情极其复杂。

2012年,大众指责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一汽窃取其两款早已过时的发动机和变速器技术,涉嫌侵权。而一汽则站出来否认说“一汽没有必要剽窃一个已经过时的发动机技术。”

这场嘴仗令业界啼笑皆非,比亚迪逆向研发了大众最先进的发动机和变速箱技术,大众不告比亚迪侵权,反而因为一款落后的技术指责自己的合作伙伴。

业内人士指出,比亚迪的逆向研发很有水平,对大众产品的很多参数和结构进行了修改,比如在齿轮箱里减少了一对齿轮,让它变成了一款6速干式双离合变速箱,比大众的变速箱少了一档。而发动机采用了铝合金缸体,比大众产品的轻量化和散热性都优秀,大众找不到任何把柄。

曾是最年轻处长, 郭台铭恨之入骨, 巴菲特力挺, 击败索尼特斯拉, 问鼎中国首富

在混合动力车型的研发中,比亚迪也成功绕过了丰田的行星齿轮专利,开发出了油电双模技术,并在国内外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壁垒。虽然混动能耗低于丰田,但却克服了丰田混动动力弱的缺点,能使发动机和电动机功率叠加,车辆百公里加速达到了跑车级别的5秒以内。

基于对比亚迪新能源技术的自信和市场判断,2007年,王传福公开宣称比亚迪要做到“2015中国第一,2025世界第一”,一时被业内当做笑谈,每年都有媒体旧事重提,计算王传福世界第一的进度条走到哪了。

到了王传福约定的2015年,比亚迪汽车没有成为中国第一,但其新能源汽车销量却超越宝马、日产、特斯拉成为世界第一,实现销售收入193亿,占比亚迪汽车收入的一半,2016年这一数据增长到346亿元,蝉联世界第一。相比特斯拉的持续亏损,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业务成为其重要盈利来源。

出身贫寒的“技术狂人”,最年轻处级干部下海创业

王传福对技术的热忱和其沉默坚忍的性格与其成长经历有关。

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在安徽芜湖市无为县一个贫苦农民家。他有1个哥哥、5个姐姐和1个妹妹,一家10口就靠有木匠手艺的父亲养活。

然而,王传福13岁时其父因病过世,两年后母亲也突然离世。父母留给孩子们的全部财产只有四间茅草房。为了养家,哥哥王传方早早就辍学,姐姐们也已嫁人,妹妹则寄养在别人家。

王传福靠着兄嫂种地打工挣钱维持学业,他每周从嫂子那拿10元的生活费,据说有一次家里实在没钱,嫂子就在村子里挨家挨户地借钱,最后终于凑出5元给他。王传福多次提出辍学打工都被兄嫂制止了。

最终,王传福不负家人期望,一路以优异成绩成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后留院工作,26岁被聘为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301室副主任,成为中国当时最年轻的处级干部。

1993年,年仅27岁的王传福成为有色金属研究院深圳子公司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他也把哥哥一家接到深圳照顾。

在深圳工作期间,王传福发现电池行业有着巨大商机:当时一部大哥大要两三万元,电池占了大部分成本,利润很高,而且日本在进行镍镉、镍氢电池的产业转移,对中国是个巨大机会。

1995年,王传福向从事证券行业的表哥借了250万元,创办了比亚迪。

他兴致勃勃地去找日本公司谈合作,却被告知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要几千万,建一个自动化工厂十亿起步,他带的250万元连零头都不够。

铩羽而归的王传福思虑再三,决定发挥中国人力优势,将日本自动化生产线拆解成一个个简单操作流程,采用“人工+夹具”的模式生产,不仅成本更低,而且产线更加柔性灵活。

电池生产需要干燥的环境,日本一个干燥车间造价上千万,王传福就开发了一个个透明干燥箱,工人把手伸进去操作,以几千块钱的成本实现了同样的干燥效果。

最终,比亚迪生产的电池与日本电池相差无几,成本却低40%。

一开始,比亚迪电池没有销路,王传福和高管们也曾一起在深圳龙岗街头摆摊。但很快,比亚迪电池靠“物美价廉”迅速打破日本的垄断地位,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成功逆袭日本企业,坐上镍镉电池全球第一宝座。

随后,王传福投巨资开始研发镍氢电池和锂电池。当时锂离子电池也是日本人的天下,国内同行对此都望而却步。王传福带领技术人员日夜攻关,终于造出了可与日本电池媲美的锂电池。到2002年,比亚迪已然成为全球第四大电池制造商,并于当年在香港上市。

在比亚迪电池的性价比优势下,日本三洋在内地节节败退。2008年是三洋最困难的一年,诺基亚手机、博世工具这些大客户,甚至翠峰WORX这些小客户的订单都先后被比亚迪抢走,天津三洋被迫裁员关闭生产线,北京三洋也没熬过1年。据说,日本三洋一个分工厂得知失败消息后,屏幕上打出BYD的字样,许多日本人起立鼓掌,掌声雷动,向中国对手致敬。

时至今日,比亚迪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几家电池制造商之一,索尼由于电池业务经营不善,在2016年将其电池业务低价出售给了日本村田;三洋电池后被松下收购,如今借汽车动力电池再次成为全球霸主。

纵观王传福的创业史,就是一部中国技术发展史和产业崛起史。

而王传福本人始终像一位技术员而不是企业家。每天穿着被员工称为“违背人类审美”的工衣上班;经常走进实验室和员工探讨技术问题;中午和员工一样吃工厂食堂而不会引起围观拍照;出差没有秘书,一个人坐经济舱,还在国外被人拍到蹲在马路边吃盒饭。

据说有一次王传福在候机时走进机场服装店,当得知一件衬衫要几千块时,他惊讶道,怎么这么贵,快抵得上一个发动机了。彼时,王传福刚刚登顶福布斯富豪榜,成为2009年中国内地首富。

曾是最年轻处长, 郭台铭恨之入骨, 巴菲特力挺, 击败索尼特斯拉, 问鼎中国首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