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对1万关东军 张学良和东北军为什么还要撤退?

陆军对内阁耍流氓,要求开战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关东军一边将侵略方针付诸军事行动,一边给东京方面发电将锅甩给“暴戾的”中国军队,一口气占了中国18座城。9月19日上午10时,东京召开内阁会议,外交大臣币原喜重郎向陆军大臣南次郎出示了关于“满洲事变”的电文。此时日本政界对关东军的行动还有分歧,尤其是电文显示事变是关东军按照计划发动的,南次郎就没有理由再提议增援关东军,会议最终决议采取不扩大方针,内部出现了“有必要对事件进行处理,恢复原有状态”的声音。

40万对1万关东军 张学良和东北军为什么还要撤退?

恢复原有状态,怎么可能?辛辛苦苦才干上这一票的一夕会集团绝不可能同意。作战课课长今村均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并明言“箭已离弦,不得不发”,随后作战课拟定出《满洲时局善后对策》,表示断然不可“让军队恢复原状”,并很快在参谋本部首脑会议上得到批准。为了让这份《对策》尽快通过,陆军不惜以耍流氓的无赖手段对付内阁,放言说若内阁不批准,陆军大臣就该辞职,即使因此“政府瓦解”也“丝毫不必担心”。这份《对策》在三长官会议(陆军大臣南次郎、参谋总长金谷范三、教育总监武藤信义)获得批准,要求陆军大臣拿出最后的决心向内阁会议提出议案。

40万对1万人,东北军为什么还撤退?

日本军部企图武装占领中国东北,最大的问题还是兵力,当时关东军仅有1万余人,而张学良指挥的东北军则有40万之众,同时还要考虑中央军增援的可能,所以无论如何都需要从日本国内增兵。不过事后证明石原莞尔过虑了。首先,张学良此前给东北军下过避免与日军发生冲突的命令,在事发当天张学良身在北平,几十万东北军几乎不战而退,倒是关东军因获得了大量东北军留下的物资,大大肥了一圈。

40万对1万关东军 张学良和东北军为什么还要撤退?

其次,名义上的领导蒋介石本身对张学良的控制有限,而且在事发当日,他正在前往南昌“剿共”的船上,直到次日才得知东北出事了。不久后,蒋介石接到张学良发来的电文,称“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将万劫不复。极宜力避冲突,以公理周旋”。基于这些考虑,国民政府在展开武装抗战上表现得颇为消极,而是将希望寄托于国联。

一夕会无孔不入,关东军已是脱缰野马

回到日本方面,陆军参谋本部极力主张增兵,因担心内阁反对,他们甚至打算直接向天皇奏报,由天皇亲自批准增兵。不过这一计划遭到大佬永田铁山的坚决拒绝,永田担心若不通过内阁,则增兵失去正当性与合法性,经费也难以保证,故而还是采取由军部逼迫内阁,最后控制内阁的路线。

40万对1万关东军 张学良和东北军为什么还要撤退?

然而那批少壮派军人这边已经等不及了,21日,朝鲜驻屯军司令林铣十郎擅自发出军令,大军越境增援满洲,这本身是重大的违令事件,但陆军大臣和参谋总长却就此上奏天皇,说明林铣十郎的“苦衷”是为保护侨民,最终获得天皇批准,林铣十郎擅自出兵的行为很快被洗白,成为名正言顺的派军。

40万对1万关东军 张学良和东北军为什么还要撤退?

尽管此时日本内阁对于出兵满洲仍采取谨慎态度,期间发表过声明,表示在确认日本侨民的安全后,将会撤退到满铁附属地以内,但这些声明既无力也不具实效,此时的日本政党政治几乎已名存实亡,明治、大正时期的建设起来的一点民主政治风气也被昭和军阀破坏殆尽,一夕会集团无孔不入,影响着每一项重大决策,直到将国家绑上战车。关东军已成脱缰野马,内阁的意见无所谓,他们有自己的计划,即9月22日制定的《满蒙问题解决策案》,他们将开展阴谋的下一阶段——“建立独立政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