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用“焦虑”对抗焦虑

文丨方浩

傅盛:用“焦虑”对抗焦虑

猎豹3. 21 机器人之夜,傅盛站着讲了三个小时,会后又接受了媒体一个多小时的专访,前后加在一起近五个小时。我问傅盛接下来焦虑的事情是什么,他说:机器人的产能问题。

过去两年傅盛一直在焦虑。我之前曾在《焦虑的互联网第二梯队》一文中说过,在以BAT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上市公司第一阵营和以TMD为代表的非上市公司之间,存在着一支“第二梯队”:它们早已从独角兽公司变身上市公司,但在过去两年普遍遇到了增长的瓶颈,前有堵截(BAT),后有追兵(TMD)。不仅傅盛焦虑,大家都在焦虑。

那天演讲一开始,傅盛就引用了尼采的名言:凡杀不死我的,必将让我更强大。这句话他在春节前的猎豹公司年会上也跟同事们讲过。当时傅盛还说:猎豹遭遇的所有困难,都进化成了猎豹的基因。

猎豹所有的困难归结到一点就是,长期生存在巨头阴影下。当然,所有的中国互联网公司都面临这个问题;猎豹的不同之处在于,除了要在中国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它也遭遇过海外市场的惊涛骇浪。说白了,中美巨头的阴影,猎豹都“享受”过。

PC时代 360 掀起杀毒软件的免费大战,迅速抢占大片市场份额,瑞星、江民先后失守,刚刚合并不久的金山网络(猎豹前身)是跟还是不跟?跟进的话就进入了对手的节奏,不跟的话就有可能掉队。傅盛焦虑。

最后傅盛选择牺牲一年95%的收入加入免费大战。几年之后,猎豹上市,年营收达到 49 亿人民币,此时杀毒领域的老军头瑞星年收入依然停留在 1 亿上下。

移动互联网起来的时候,猎豹虽然在PC上通过免费,重构了自己的商业模式,在那一批古董级的企业当中活了下来。但是竞争空前加剧,出现了一批像91、豌豆荚、茄子、UC等工具产品,结果在巨头强势杀入的情况下,要么投降,要么卖掉,几乎所有创业新贵都面临二选一的境地。

3Q大战之后,傅盛曾跟马化腾表达过接盘腾讯安全业务的意思,小马哥说了一句话:安全是腾讯的国防部。当一家创业公司身处巨头争斗的战场时,存在感的大小比争斗本身更加身不由己。

所以,当年猎豹选择出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说后来猎豹迅速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的扛把子是逃离巨头阴影的意外收获,那么,在海外市场又遇到全球互联网巨头,则是另一个意外。

从 2014 年上市到 2016 年,猎豹在海外市场的高歌猛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Google和Facebook两大广告平台,说白了就是猎豹给这两家带流量,这两家巨头给猎豹广告分红。

但从 2016 年年初开始,两大巨头先后调整平台广告策略,让猎豹在内的中国工具型出海公司全部遭遇滑铁卢,仅仅傅盛身价一夜之间就蒸发了几个亿。原以为在海外市场就没有巨头的阴影了,没想到这个阴影更强大、更阴暗。

“有一天我在想公司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收入?是业务?是团队?其实是基因。”傅盛说,猎豹的基因就是绝境之下的突围。

创业十年,傅盛和他的猎豹先后三次遇到巨头的封堵甚至封杀,往好处说就是每次都能够引起巨头的重视,往坏处说就是一直没有跳出佛祖的手掌心。这也是互联网第二梯队的焦虑所在:最开始的赛道再小、再窄,到最后也会变成巨头的私人公路。

事实上,傅盛完全可以继续享受第二梯队的舒适生活。猎豹现金储备几十亿、每年利润几个亿,何必跳入一个彻底陌生的AI行业?

“最怕的是温水煮青蛙。你不断的在一个领域加大投资,然后收效甚微,慢慢缩减增幅,突然有一天的时候你发现,你所有的人力、经验全部都陷入到非连续性市场的时候,你开拓新市场的人都找不出来。几个大公司都是这样出问题的。”傅盛说。

2016 年年初傅盛就开始关注AI,那还是猎豹在海外市场无限风光的时候。后来他下决心跟雷军去聊这事,没想到雷军说你应该去做。

有一次傅盛跟王兴等人讨论一家公司的边界问题,大家普遍认为以前有边界是因为人才流动很慢,知识流动很慢,很容易产生一个垂直壁垒。“今天真正的壁垒、唯一的壁垒是来自于你对行业的思考和内心的限制。”

其实AI无论对创业者,还是巨头,都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从傅盛创业开始,就一直生存在一个巨头统治的世界里,只有到了今天的AI,才算与传统的巨头走到一个起跑线上。而在这条起跑线上,既有连续性,又有非连续性。

关于机器人,傅盛给出了一个公式:AI+软件+硬件+服务=机器人。软件和服务对于傅盛来说并不陌生,从 360 开始他就做软件,而服务对于一个产品经理来说,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能力”。这是傅盛做机器人的“连续性”。

非连续性显而易见,就是硬件;AI则是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这两块都不是傅盛的传统优势。但傅盛对AI的判断是,单纯做技术输出的AI公司将来护城河会很低,只有把AI与具体的落地场景相结合,提供产品化的真实服务,才有未来,而这就是机器人的用武之地。

看看这次傅盛发布的五款产品,全部是机器人,而且其中三款主要面向企业家客户:豹小秘、豹小贩和豹咖啡。但这三款机器人又是面向个人的使用场景。

现在市面上的AI产品公司,要么是完全做to B技术输出的公司,要么是做完全to C产品的公司;前者很容易把自己做成外包类公司,后者成为炮灰的可能性很高。在笔者看来,傅盛其实是在探索一条新路:用to B的商业模式来推销to C类机器人。to B模式可以保证收入来源,to C模式可以让产品得到迅速验证和迭代。

比如豹小秘,就没有采用单价售卖的形式,而是通过收取月租金来变现。这样既可以降低客户短期的成本压力,还能把产品的市场最大化。所以,表面上看傅盛跨界很大,但他其实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同时又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风险。

做 AI 时,傅盛仔细想过:我是一个非技术专业的人,本科学校大家可能也没听过,对技术的理解极其有限,我有什么机会去找到这样的一个点,让 AI 和产品结合起来?

“我反过来想,也许 AI 今天是一门高深的技术,但它跟历史上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技术是一样的。当我们研发出来一个瓦特蒸汽机时,研发出一个汽车引擎时,我们会想,我们有一个引擎能干什么?但大家最后发现,真正当引擎技术普及化的时候,我们其实反过来要想的是——我需要造一辆车。我可以把这些技术,跟用户的需求点真正结合。”

很多人只是看到了傅盛的五款机器人,其实过去一年,猎豹旗下的机器人公司猎户星空,已经做出了一系列技术成果:

耳:语音识别率行业领先,数十万小时远场语音数据行业第一;

眼:视觉识别精准度99%,ICCV人脸识别世界冠军;

嘴:TTS技术,打造星球上最甜美的声音,可谓一声难求;

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机械臂;

腿:领先的室内视觉轮式导航;

脑:语义个性化推荐为基础的智能AI OS初具模型。

傅盛说,其中有些成果,甚至超过了一些巨头。“我们处在一个时代大拐弯的时代,一不留神就会被时代跑出去,但这也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对于傅盛以及中国互联网的第二梯队来说,送走一个时代的焦虑,可能意味着迎来一个新时代的焦虑,尽管这种焦虑让他们着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