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盲目增加ip_conntrack_max-理解Linux内核内存

http://blog.csdn.net/dog250/article/details/7107537

1.由ip_conntrack引出的Linux内存映射

有很多文章在讨论关于ip_conntrack表爆满之后丢弃数据包的问题,对此研究深入一些的知道Linux有个内核参数ip_conntrack_max,在拥有较大内存的机器中默认65536,于是疯狂的增加这个参数,比如设置成10000…00,只要不报设置方面的错误,就一定要设置成最大值。这种方式实在是将软件看成大神了,殊不知软件的技术含量还不如锅炉呢!

如果考虑的再全面一些,比如经验丰富的程序员或者网管,可能会想到内存的问题,他们知道所有的连接跟踪信息都是保存于内存中的,因此会考虑单纯放大这个ip_conntrack_max参数会占据多少内存,会权衡内存的占用,如果系统没有太大的内存,就不会将此值设置的太高。

但是如果你的系统有很大的内存呢?比如有8G的内存,分个1G给连接跟踪也不算什么啊,这是合理的,然而在传统的32位架构Linux中是做不到,为什么?因为你可能根本不懂Linux内核的内存管理方式。

内存越来越便宜的今天,linux的内存映射方式确实有点过时了。然而事实就摆在那里,ip_conntrack处于内核空间,它所需的内存必须映射到内核空间,而传统的32位Linux内存映射方式只有1G属于内核,这1G的地址空间中,前896M是和物理内存一一线性映射的,后面的若干空洞之后,有若干vmalloc的空间,这些vmalloc空间和一一映射空间相比,很小很小,算上4G封顶下面的很小的映射空间,一共可以让内核使用的地址空间不超过1G。对于ip_conntrack来讲,由于其使用slab分配器,因此它还必须使用一一映射的地址空间,这就是说,它最多只能使用不到896M的内存!

为何Linux使用如此“落后”的内存映射机制这么多年还不改进?其实这种对内核空间内存十分苛刻的设计在64位架构下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问题依然存在,即使64位架构,内核也无法做到透明访问所有的物理内存,它同样需要把物理内存映射到内核地址空间后才能访问,对于一一映射,这种映射是事先确定的,对于大小有限(实际上很小)非一一映射空间,需要动态创建页表,页目录等。另外还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内核本来就不该做ip_conntrack这种事”,那是协议栈的事,而不巧的是,Liunx的协议栈完全在内核中实现,可能在skb接收软中断中处理的ip_conntrack不能睡眠,因此也就不能将此任务交给进程,也就不能利用进程地址空间(进程地址空间[用户态+内核态]可以访问所有的物理内存)。

Linux之所以对内核内存要求如此苛刻,目的就是不想让你随意使用,因为它宝贵,你才更要珍惜它们。

2.在32位架构Linux系统上的实验

以下是为了证明以上的事实所作的实验,可能实验中使用的一些手段仍然不符合常识,然而我觉得成一家之言即可,毕竟这种方案永远不会也不可能出现在公司的标准文档上,那样会让人学会投机取巧或者称偷懒,但是为了备忘,还得有个地方留着,那就写成博客吧。

还有一个参数会影响查找连接跟踪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那就是ip_conntrack_buckets。该值描述了哈希桶的数量,理论上,这个值越大,哈希碰撞就会越小,查找时间就会越快,但是需要为每一个桶预分配一块不是很大的内存,如果桶数量很大,就会占用很大的内存,并且这些内存还都是宝贵的“仅有1G空间内的内核内存”,和ip_conntrack结构体的分配策略不同,这个哈希桶可以分配在vmalloc空间而不一定非要在一一线性映射空间。

2.1.快速压满ip_conntrack的方法

使用loadrunner绝对是一种方式,然而术业有专攻,工作之余我又很讨厌windows上的一切,因此需要采用其它方式,下班在家,只身一人,也不想使用netcat之类的“瑞士军刀”,我怕端口占满,又怕我的macbook狂热,因此需要再想办法。由于目的只是想测试ip_conntrack最多能占用多少内存,其实这个我早就知道了,只是想证实一下子,那么办法也就有了,那就是增加ip_conntrack结构体的大小,而这很容易,只需要在结构体后面增加一个很大的字段即可。下面的修改基于RedHatEnterprise5的2.6.18内核

2.2.测试前对ip_conntrack内核模块的修改

编辑$build/include/linux/netfilter_ipv4/ip_conntrack.h文件,在结构体ip_conntrack的最后加上下面一句:

charaaa[102400];//这个102400是通过二分法得到的,如果设置成2xxxxx则在加载的时候就会使内核crash,因为这个数组是直接分配(类似栈上分配)的而不是动态分配的,它载入的时候很可能会冲掉内核的关键数据,因此还是选取一个可行的数值,然后慢慢加连接吧,毕竟扩大了起码100000倍呢~~

进入$src/net/ipv4/netfilter,执行:

make–C/lib/modules/2.6.18-92.e15/buildSUBDIRS=`pwd`modules

如此一来加载ip_conntrack.ko之后,内核日志将打印出:

ip_conntrackversion2.4(8192buckets,65536max)-102628bytesperconntrack

由此看出ip_conntrack结构体已经增大了,这样撑满整个可用内存所需的网络连接压力就大大减小了,也就不用什么loadrunner之类的东西了。为了尽快撑满可以使用的内存,还要将关于ip_conntrack的所有timeout设置的比较长,相当长:

sysctl-w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generic_timeout=600000

sysctl-w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icmp_timeout=300000

sysctl-w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close=1000000

sysctl-w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time_wait=120000

sysctl-w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last_ack=300000

sysctl-w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close_wait=60000

sysctl-w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fin_wait=120000

sysctl-w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established=432000

sysctl-w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syn_recv=600000

sysctl-wnet.ipv4.netfilter.ip_conntrack_tcp_timeout_syn_sent=120000

这样既有的一个流就会“永久保持”了,一直占着ip_conntrack结构体不放,直到可用的内存溢出。

在加载了ip_conntrack模块之后,所有过往的数据包就会自动被追踪,下面编写以下脚本:

for((i=1;i<255;i++));

do

for((j=1;j<255;j++));

do

ping192.168.$i.$j-c1-W1

curl--connect-timeout1http://138.$i.$j.80/

curl--connect-timeout1http://38.$i.$j.80/

curl--connect-timeout1http://$i.1.$j.80/

curl--connect-timeout1http://$j.$i.9.8/

done

done

2.3.测试过程

本机配置:

内存:3032M,free命令识别3003M

执行上述脚本,抽根烟,拉一脬(pao),得到下列的数据:

封顶连接数:6149个

使用内存:886M

此时在本机ping127.0.0.1也不通了,说明ip_conntrack已经达到了极限,同时由于在allocip_conntrack的地方插入了打印语句(肯定是一堆#号),内核打印了内存分配失败的信息。一共3G的内存,仅仅使用了886M(而且我不断使用sysctl–wvm.drop_caches=3清楚cache),剩余的都无法给ip_conntrack使用。为了使结果更有说服力,我在ip_conntrack模块的初始化函数中插入了下列代码:

for(j=0;I<400;j++)

__get_free_pages(GFP_KERNEL,;

意思是我先占去内核空间的400M内存,看看最终总的连接跟踪数量是否也会减少相应的,得到数据如下:

封顶连接数:3421个

使用内存:879M

可见,内核内存被额外占据了,能分给ip_conntrack的就少了。更进一步,保持上述的__get_free_pages不变,再增加下列的代码:

for(j=0;I<400;j++)

__get_free_pages(GFP_HIGHUSER,;

最终的结果如下:

封顶连接数:3394个

使用内存:1203M

可见,HIGHUSER内存并不会怎么影响内核内存,要知道用户进程的内存几乎都是使用这个HIGHUSER标识分配的。如果去掉GFP_KERNEL的分配,仅仅保留GFP_HIGHUSER的分配,得到下列结果:

封顶连接数:6449个

使用内存:1312M

可见,HIGHUSER内存的分配尽力在高端进行,不会怎么影响内核的一一映射空间。

2.4.测试结果

综上所述,32位架构上Linux的ip_conntrack使用的内存只能在内核地址空间的一一映射区,换句话说,它只能使用物理内存的前896M,除掉ip_conntrack结构体的添加的charaaa[],也是这个结果,只不过要想压满所有的可用内存,不是很容易,需要动用几台机器以及loadrunner之类的压力工具。

3.在64位架构Linux系统上做的实验

MD!由于我大动了内核数据结构,加载模块没有成功,至今仍在调试,排错,已几个时辰有余…

4.结论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ip_conntrack_max的初始值是内核根据你机器的内存计算出来的,包括ip_conntrack_buckets也是这样算出来的,内核之所以设置这样的初始值,那是经过精心测试的经验值,因此除了非要改不可,不要去提高这个值。如果你的机器面临大量连接,你提高了ip_conntrack_max的值,那么代价就是占用了大量可贵的内核内存,可能会引起其它的内核内存分配失败,并且,一旦内核内存使用超过了内核内存空间映射的阀值,那么系统会默默的丢弃你的数据包,而不会报出:

tablefull,droppingpacketerrorandsolution

之类的错误,这是可悲的一件事。

操作系统内核影响协议栈行为带来了一种错觉:我有这么多内存,为何不让我使用?!事实上,不是你要使用,而是内核要使用,你可以控制的只是进程,对于内核,程序员是没法控制的。当然你可以重新编译,甚至修改内核,甚至修改ip_conntrack的内存分配方式,不再使用伙伴系统的slab内存,而是重定向一个userspace,然则,然则这个开发需要成本,一个人日几百块,没有几个公司愿意花这笔钱。因此,最终的结论:不要盲目增加ip_conntrack_max。呼应了题目。

附:

1.关于GFP_XXX

GFP_ATOMIC:设置这个标识,在内核映射区域的紧急池分配,不成功则简单返回NULL,不释放其它内存,也就不kill进程,分配路径不睡眠。ip_conntrack结构体就是使用这个标识分配的(它大多数处于软中断路径)

GFP_KERNEL:设置这个标识,在内核映射区域分配,不成功则尝试释放可以释放的内存,尝试调用oom_killer,可以睡眠

GFP_HIGHUSER:设置这个标识,可以分配到所有的物理内存(排除很小一部分固定内存以及用于总线IO的内存,这个在x86上很明显,具体参见/proc/iomem获得详细物理内存映射信息)。一般而言,用户态进程所需的内存都使用这个标识来分配,尽量使用内核“很难”使用的高端内存(1G以后的物理内存,内核还要动态映射,这要操作页表),从而将前896M(32位架构)尽量留给内核使用

2.关于ip_conntrack的哈希

Linux的ip_conntrack使用了jhash函数来进行哈希计算,关于该函数的实现可以参考下面这个网址:

http://burtleburtle.net/bob/hash/doobs.html

作者的解释很清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