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成网络热词,科技公司信任危机到来?

两个人用同一款打车软件去相同的目的地,手机软件显示价格相差30%,这类情况被冠名为“大数据杀熟”。

传说中,在“平台大数据库”里被标记为“价格不敏感型”的用户“被宰”的几率更高;而后还衍生出老用户比新用户价格高、苹果用户比安卓用户价格高等多个版本。

“大数据杀熟”成网络热词,科技公司信任危机到来?

全网热度趋势图。数据来源:腾讯指数

套用这个逻辑,“大数据杀熟”这个词火了一个月了,如果你还不知道,那么我可以手动给你打一个“消息不敏感”的标签,下回好好忽悠忽悠你……

央媒轮番点名

2月底“大数据杀熟”在微博上刚一出现,就获得《每日经济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等一批财经媒体关注和转播;随后互联网行业自媒体和法制媒体进场,将话题带入社会新闻领域予以聚焦,在公开报道和社交空间形成串联,热度持续升温。

“大数据杀熟”成网络热词,科技公司信任危机到来?

全网情绪倾向变化图。数据来源:腾讯指数

3月下旬,话题进入人民网、新华网、央广网等央媒视野,消息受众覆盖面指数级扩大,议程节奏逐步由主流媒体掌控。

3月23日,《人民日报》刊文《数据权力如何尊重用户权利》,28日再发文《“大数据杀熟”带来监管挑战》,两度点名这一现象。在主流话语声量日渐扩大的今天,其判断很大程度上影响公众认知和情绪。

与此对应,话题舆情热度于24日、28日达到阶段峰值,《“大数据杀熟”刷屏,网友亲测后气炸!你中招了吗?》《“大数据杀熟”带来监管挑战 网络平台同物不同价何时休》等意见占据舆论场主流,成为“大数据杀熟”热度最高的子话题,且主导了网民的意见及情绪变化。

揭穿热词的语言学套路

“大数据杀熟”具有热词潜质,也就是说,第一眼看见它,就可以在“舆情风险”这一档亮红灯。Why ? ——这里不得不说,“捅词儿”也有套路。

我们把“实现一个小目标”或者“蓝瘦香菇”等所谓的“网络流行语”,叫作网络“迷因”(meme)。

在互联网语境下,迷因通过人与人互相传播,不断演变内涵,一张动图、一段话,都能掀起网民参与创作和传播的舆论狂欢,表情包高级玩家如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但相比之下,对于“开源”“Web 2.0”“参与架构”等词汇,你是不是更加欣赏和认同呢?这就是更高端的玩法,能够迅速攫取注意力、刷新世界观、实现阐释空间净增,靠的是语言表达的魔力。

这类词被认为是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创新、词库升级,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我们的表达法和看待世界的方式——蒂姆·奥莱利(Tim O'Reilly)创造了他们,这位硅谷的技术思想家深谙“捅词儿”的游戏规则。

“大数据杀熟”成网络热词,科技公司信任危机到来?

电影《降临》中,女主角因习得外星语言,而获得预知未来的能力。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套游戏规则,是一个语言学原理,即“语言决定思维,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会具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语言表达能够在多达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思维,“灰犀牛”“黑天鹅”“社交网络重症患者”这些新语汇的风靡和适用,可以提供一些例证。再简单一点说,你听得懂00后的“二次元”语言吗?听不懂,那你out了。

“大数据杀熟”的造词公式,可以概括为“互联网语汇+主观情感动词”,它就这样充分演绎着“科技令人心碎”“最懂我的反而伤了我”的意涵,来到我们的认知中,在公众舆论中达到了很好的共情效果。

科技公司的用户要什么

“大数据杀熟”走红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一股牵扯全球互联网企业的思潮,即用户安全感的陷落和技术信任危机。

在中国舆论场中,对个人数据安全性的担忧和对算法的不信任,导致诸多科技和隐私问题,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等话题都是可以视作其变体。

此次针对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进行差别定价行为的控诉,指向包括滴滴出行、携程、飞猪、京东、美团、淘票票在内的多家互联网平台,涵盖在线差旅、在线票务、网络购物、交通出行等多个领域。

3月14日,携程回应“杀熟”现象在携程平台上绝不存在,未来也绝对不允许杀熟的行为发生;23日,滴滴回应表示“滴滴从未有过大数据‘杀熟’,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可能公众确实把滴滴的“动态调价”当成了“杀熟”,但“虚惊一场”并不能抹去数据安全与隐私之痛。

“大数据杀熟”成网络热词,科技公司信任危机到来?

媒体类报道情绪倾向。数据来源:腾讯指数

“大数据杀熟”成网络热词,科技公司信任危机到来?

社交类报道情绪倾向。网民意见经历波动后,最终与媒体趋向一致。数据来源:腾讯指数

这一情况并非中国独有,国内与国际舆论场的时差正在缩小,甚至形成话题共振。苹果软件升级限制iPhone手机性能、Uber无人车致死事故、Facebook数据泄露等事件,哪一件不是耳熟能闻?互联网动态已经深入公众话题领域,负面事件的连锁反应最终并非终结于某一家互联网公司,而是整个互联网行业。

进一步说,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发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公众情绪,但一个差池可能仍会使马斯克落入互联网行业共同面对的泥潭。可以说,行业信任危机面前,并不存在英雄式人物。

“大数据杀熟”成网络热词,科技公司信任危机到来?

SpaceX的猎鹰重型火箭将红色跑车Roadster送入太空。图片来源于网络

算法仍然可能倾向于传播低俗内容,app推送的广告也还是太精准了……从硅谷到中国,人们对科技公司的产品萌生出越来越强烈的不信任。这一趋势告诉我们,用户不仅在乎安全,还在乎安全感。

不少互联网行业暴露出的问题,目前停留在舆论监督的层面。而今次,《人民日报》在两次评论中分别指出:

当然,这绝不是说大数据带着原罪,技术本身是中性的,要避免“技术的贪欲”,既要求拥有技术者不丢失克制的美德,更应构建与大数据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权利观念。

“大数据杀熟”带来监管挑战,认为“任何技术的价值观,说到底还是人的价值观。技术中立不代表对技术的使用是无害的,失去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就会有碰触底线的危险。

在拥抱新经济和构建“数字中国”的今天,“科技圈”的道德伦理建设互联网公司和公众共同面对的课题。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腾讯指数服务号」,搜索「腾讯指数服务号」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