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最近践行的一个概念:最小化可行产品

最近践行的一个概念:最小化可行产品

https://www.jianshu.com/p/92c3034285a7

这是在采铜的《精进》里看到的一个概念。“最化小可行产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是精益创业里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能被用户使用的试验性产品,创业者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根据用户的反馈来进行改进,进入“构建--测量--学习”的循环。传统的生产是在周密系统的规划后,一步一步高标准严要求地按流程生产,最后出来一个精致的成品。而在市场环境下,存在太多不确定的因素无法全面识别,还面临市场的不断变化。最小化可行产品就是抛弃冗长呆板的计划,通过反复试验直接在市场获取反馈,通过迭代优化来进化出一个产品。

最小化可行产品的三个特点:一是客观性,不是过程,而是一个结果;二是结构性:不是简单堆积,是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三是价值性:不是束之高阁的无用之物,而是要不断使用和检验的有用的东西。比如,实习的过程和经历不是产品,实习报告才是;读一本书不是产品,分析文章才是;拥有绘画技能不是产品,绘画作品才是。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在人生的航线上,我们也面临不可预知和不能确定的未来。我们也可以制订完美的计划。但总是被现实打乱。更常见的是,在漫长的筹划、准备、酝酿后,被无法预料的困难强迫中途放弃。怎么破?可以借鉴最小化可行产品的理念。熟练运用最小化可行产品理念,对于个人来说,其实是实现了三次突破。

第一层突破是,克服了总是在准备的“过度准备”陷阱,克服焦虑。过度准备陷阱是这样形成的:我们的教育系统让我们从小到大都在接受教育,一直在准备,从未有输出产品。这个教育系统告诉我们:我们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做准备,才能胜任未来的工作。“过度准备”的一个致命问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因而越准备越焦虑,始终迈不出第一步。而最小化可行产品告诉我们:我们可以轻装上阵,边上场边准备,甚至先上场再准备,虽然过程可能很惨,但进步一定会更快。

第二层突破是,避免半途而废,开启了不断完善的良性循环。提交最小化可行产品只是一个开始,后续过程就是不断反馈和优化。而反馈只有三种:一是正面肯定,能坚定我们的信心,强化心态;二是否定和批评,使我们反思错误,校正方案;三是提出原方案未考虑的方面或者维度,让我们发现新世界,思考更健全。无论是哪一种反馈,都会引导我们不断修正我们的观念和产品。然后重新发布新的产品,再次反馈,现次优化,是一个良性的正循环。你会发现,因为有不断的反馈激励你,不断有改进工作需要你去做,一直准备的人需要的苦苦的坚持对于你来说根本不存在,而是根本就停不下来,。

第三层突破是,把批评当作信息对待,得到心智的成长。有的人不愿发布最小化可行产品的主要障碍是:害怕批评,害怕自己的弱点暴露。如果换一种角度,抛却情绪因素,批评本身是最有价值的信息,或者说批评是更有用的帮助。初次提交最小化可行产品问题肯定是很多的,批评能让人直接发现问题的关键,更快的优化和成长。当然,接收批评不等于是全盘接受批评,任何正面和负面的信息我们都要慎重审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算外界的批评并不正确,思考和辨析这些批评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本能的抗拒批评和深思熟虑后的反对批评是两码事,而后者意味着更成熟的心智和更坚定的信心。

上面都是采铜在《精进》里的内容,本来只想简单介绍一下概念的,结果发现这个概念太棒了,就想把他说透,根本停不下来。可自己又说不到那个深度,于是就直接用书里的内容,只简单加工了一下(看来确实水平很低)。

前段时间,一位搞投资的朋友电话说要路过成都,准备去调研成都某个家庭水处理的新三板公司,建议我一起去。我利用空余时间进行了系统的纸上研究作业,看年报、写笔记,了解行业情况、公司情况、技术情况,最后给朋友提交了一个需调研的问题清单和公司基本情况。这个问题清单的质量肯定不高(但不重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就行),但他是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能交付,能使用,达到了四个目的:一是系统梳理了我在研究这家公司的研究内容,而且有了书面的资料,有什么问题朋友都可以指出来,适时反馈;二是这个清单多少对朋友有帮助,毕竟下了很大功夫,查询了很多内容,朋友虽然是专家,但是他不一定有那么多时间来研究;三是克服了过度准备焦虑,面对一个陌生的工作(公司调研)、陌生的行业(家庭水处理),陌生的公司,要准备的工作太多太多,如果没有一个书面的成形的报告,心里对准备工作永远是没底的;四是以后研究其他公司可以借鉴和升级,比如需要研究哪些内容?在哪里找资料?什么是重点等等。

虽然投资学习的路还很长,学习的内容也很多,我迈出了扎实的一小步:一个最小化可行产品。

补充一下:后来现场没去成,而且我写的问题清单跑偏了。可但是,这个不重要,对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