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武汉互联网融资难:一再错失独角兽,本土VC能否走出阴影

【猎云网(微信:ilieyun)武汉】 5 月 3 日报道(文/晓叶)

3 月 23 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 2017 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报告指出2017 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共164 家,其中武汉占据 5 席,斗鱼、安翰、卷皮网、斑马快跑及直播优选榜上有名。

2016 年武汉的独角兽企业仅为 2 家,仅一年时间便新增了 3 支独角兽,速度让人瞠目结舌。这样的成绩使武汉在全国各城市中排名前五,仅次于北上杭深。

目前,武汉互联网企业已达到 2000 余家,融资过亿的企业超过 30 家,摩拜单车、ofo、旷视科技纷纷将“第二总部”落户光谷,武汉俨然已是新经济领域的“创业之城”。

在这绚丽的成绩单下,猎云网调查发现本土投资机构甚少介入,在这些企业的种子轮和天使轮中,极少看到本土投资人的身影。武汉的投资机构并不少,大多数集中于中后期投资,这导致早期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只得被迫离开。

一方面本土投资人抱怨找不到好项目,另一方面又不愿轻易冒险,新生事物受传统思维桎梏,快速成长的企业正面临保守的投资环境,这成为制约武汉创业发展的最大短板。

武汉互联网创业从 2014 年爆发,无数创业者涌现,这座“每天不一样”的城市正在缩短与一线城市的距离,这五年创投环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猎云网试图通过一个个案例,还原真实的武汉创投环境。

溜走的潜力股

4 月底,简寻宣布已完成由远望资本领投的A轮融资,数千万元人民币。CEO何斌告诉猎云网记者,这是他迄今为止拿钱最爽快的一次,“从开始洽谈到打款只花了 15 天”。

在此之前何斌接触了二十多个投资人,包括武汉本土的两家机构,“都有投资意向,一个偏国企决策太慢,另一个挺快,但我们遇见了更快的”。在他看来给钱快能说明很多问题:机构做事的效率、对自己认可的程度,这也决定了双方在后期是否能顺畅的交流。

2015 年何斌从华科毕业,留在武汉创业,资金是他面临的首要问题,融资对于任何一家初创公司来说都很难,在二线城市尤为如此。

“要改变投资人的观念基本没戏,只能去寻找那个最合适自己的”何斌说。他总结融资经验:投资人近期看过类似的项目,有投资意向,双方就某个细小点有共同的认知,这是对方对你感兴趣的前提。但聊得愉不愉快大多时候还是看人,“这次之所以这么快跟投资人有直接关系,人直爽,没有一点废话”。

通常融资之前,他需要做大半年的准备,频繁出差,有时一个月至少飞3- 5 次北京。 2016 年他把公司部分业务搬到了北京,“资源相对集中,以便日后更好的接触投资”。

事实上从创业之初,何斌就没有拿过本地投资机构的钱,“不是没找,大部分人找了一圈都会失望”何斌说。

拿不到本土融资的创业者大有人在,石墨文档CEO吴冰回忆:“武汉一投资人曾问我,微软这么多人做你凭什么做,他们认为这样的商业模式不可能成功”。团队得不到支持, 2014 年吴冰远去北京,一路过关斩将,就在前几日公司宣布顺利完成今日头条领投的近亿元B轮融资。

武汉新晋独角兽斑马快跑,也曾遇到过融资尴尬:“湖北的投资机构在路边数车的数量,以此财务数据来决定公司估值”。

在武汉FA机构工作的吴金龙感慨:“要撮合本土创业者和投资机构太难了,不是融资金额谈不拢就是双方预期不一致,匹配度不高”。

目前吴金龙所在的公司资源更多集中于北上广,业务基本靠对外输出,但受地域限制,这使他的工作增加了不少的难度,“有时创业者在武汉只能通过电话或视频会议远程沟通,效果往往打了折扣”。

去年吴金龙所在的公司猫眼资本,成功撮合两例创业者对接外地融资,总规模接近 3 亿,“可以看出武汉投资规模是有这么大盘子的”。

在FA看来,武汉的项目墙内开花墙外香,他们经常把项目带出去,部分投资人开出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在他们所在的城市落户,拿到融资就出走的创业者正在逐年增加。

事实上,武汉的创业者也更愿意拿外部的投资,在融资上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相差悬殊,“在北京稍微好的团队,都是三五万起,很少有一两万开始的”,何斌说。另一方面,好的投资人给予的不仅仅是钱,更是一种信任背书。

武汉创业红娘公益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刘玉做了一项调查, 2015 年— 2017 年这三年里,通过平台促成的融资项目达 148 个,仅有13%是由武汉机构参与投资的,北京、上海的VC占去了半壁江山,其中个人投资占18%。

“本土的投资机构缺乏冒险精神,年年看年年不投”,这使她格外气愤。创业红娘成立最主要的服务便是帮助创业者和投资人牵线搭桥,每月项目上会,她需要邀请至少五家外地投资机构,“如果全是本地机构,创业者不会来,上会就是无效的”刘玉说。

这两年武汉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创企,但回头看,从武汉走出去的企业无论是卷皮还是斗鱼,都是在外面拿到的投资。

起底武汉互联网融资难:一再错失独角兽,本土VC能否走出阴影
武汉本土明星企业(不完全统计)

本土企业吸引到越来越多外地投资机构关注,却并没有带动本土VC对于初创项目的青睐。

事情上,面对创业者的流失,本土投资机构同样也很焦虑。

眼下资管新规落地,募资难全面爆发,中小投资机构尤为艰难,“谁都想投好项目,但迫于资金压力,剩下的钱也不敢轻易投”一投资人称。

而某国企背景的投资机构负责人则表示,“目前形势不好,会更谨慎,不太可能转变投资逻辑和风格”。

本土投资机构缺失、初创企业融资难的窘境在国内二线城市普遍存在,从历史角度看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土互联网创业氛围尚未形成,企业实力普遍较弱,难以达到VC们的投资门槛。

而武汉的互联网创业与北京相比,晚了至少两年。

迟到的市场化天使投资

武汉的风投机构70%是由政府主导的国有投资集团,他们往往带有高校背景或是科技园型,仅有少部分为中小型风险投资机构和关联业务型投资机构。

长期以来,政府充当天使投资人,成立引导基金或企业孵化基金,对早期企业进行直接投资,这类基金大多都有帮扶的意味。

国有型的投资机构主要投资集中在大中型企业,他们大多偏爱传统产业,如激光、电子,很大程度上城市的基因决定了武汉的产业版图。

在这里,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能源及环保,组成了本土过千亿的支柱产业;另一端则是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所形成的战略新兴产业。

长期以来TMT产业被排挤于主流之外,埋没于泥沙之下。

2010 年,从微软归来的杨永智在光谷创业街一家民居里倒腾海豚浏览器时,他还不知道如何跟朋友说清楚,这是一款什么产品以及它到底有什么用。他被周边人看作是“另类”。

但仅过了一年,这样的另类越来越多,他们从各个角落冒出来,聚集在一个叫做Demo咖啡的地方,后来这里被誉为武汉互联网人的“精神圣地”。

它的“掌门人”詹凯,是最早一批互联网创业者,一定程度上他也见证了武汉互联网创业者早期的草蜢生态。

2011 年,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上,一家叫3W咖啡刚刚开业,因新颖的形式以及连接互联网人,为其提供交流空间,迅速走红成为创投界的明星。这股风也刮向了武汉。

Demo咖啡模仿3W咖啡的运营模式,由 35 个股东组成,詹凯是最大的股东。运营咖啡馆并非他本愿,但解决了当下他最大的痛点——一个社交人脉的场地。

2008 年詹凯从华为系出来,创立了一个PC版的社交门户网站,但项目最终失败。

事后他总结,自己从通讯行业出来做互联网走了不少弯路,“在武汉完全不知道去哪里和谁交流”,他太渴望有一个交流的场所。

凭借自带的IT属性,慕名来此喝一杯咖啡的人越来越多,当然他们目的不仅仅是喝咖啡,人们在这里侃侃而谈,聊理想,聊未成型的商业计划,聊正在处于变革的这个时代。

蹭资源,也成为每个来咖啡馆的人最直接的目的,他们同詹凯一样渴望寻找到有着相同想法的人,把在咖啡馆的时间,换成一口袋的名片。

接触的人多了,詹凯发现来此的人水平千差万别,“那会武汉牛逼的人都不在互联网圈,他们工作在政府、国企或大型的IT公司”,聚集在咖啡馆里的人极为草根,詹凯将他们定义为“捞偏门”的,极少人懂金融是怎么一回事。

在他们当中,詹凯算得上是精英,在大公司上过班,创过业,懂技术也懂互联网,社交能力极强,说话直接,为人豪爽。

自Demo咖啡诞生起,也使得一线城市的创业者或投资人路过武汉时,来此一游,詹凯往往最先接收到前沿信息。他并不避讳将这些无偿分享给付出实践行动的年轻人,如果谁有个商业点子,也会乐于和他探讨。

2012— 2013 年,詹凯明显感觉到身边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且不少人开始涉足互联网领域,起初是兼职,后来干脆放弃本职工作,两三个人就能拉伙创业。

看得项目多了,詹凯也会掏钱参一股,按照他的说法是:“偶尔心血来潮,正好有点小钱,凑个份子”。

当时整个投资圈都是个小市场,资本集中在北京、上海,武汉创业者对风投没有意识,要找投资首先会想到贷款、政府基金。

另一边,湖北的民间资本不但不发达,还相对保守,“这个阶段没有民营企业成功上市的公司,没有人在资本市场占过便宜,风险大,他自然不会觉得这是一笔好生意”詹凯分析。

没有市场化的天使投资机构,创业者找钱可谓难上加难。

某种程度上,詹凯充当了早期天使投资人的角色,帮助创业者找资源、找团队、探讨商业模式,在后期他频繁将个人资金投入到各个项目中,其中包括明星项目“车来了”。

“那会看项目投资全凭心情,跟创始人聊得high不high,双方是否看对眼”,他的直觉是互联网创业存在大量的机会,是什么机会并不十分清楚。

直到 2014 年,武汉互联网创业才迎来了它真正的春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