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儿子杀了一个汉人, 皇帝一怒之下杀儿子, 自此王朝延续了一世纪

如果,要说起古代的改革的话,我想没有那一次成功的改革是没有经历过鲜血的洗礼才达到的。回顾古代的各种改革,大大小小数不胜数,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失败的或是成功的,有些,甚至对现代社会依旧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然而,今天我们所要谈及的这一次改革却是发生在北魏时期的一次最为成功的改革,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魏的孝文帝是如何进行改革的吧!

因儿子杀了一个汉人, 皇帝一怒之下杀儿子, 自此王朝延续了一世纪

我们都知道北魏的孝文帝名叫拓跋宏,在经过无数次的战争之后,拓跋宏终于赢得胜利,而且,还赢的了洛阳这块肥肉,于是,在拓跋宏称帝之后,便下令,要求所有鲜卑人都迁都到洛阳。然而,我们都知道北魏是胡人的天下,他们不仅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服装,还与汉人之间有着许多的不同,因此,在拓跋宏下令迁都的时候没有多少人同意。

不过,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拓跋宏也对此做出了一些改革,并且,在最后甚至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作为一个在草原上长大的鲜卑人,即便你只是一名女性,骑马射箭也是你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而在中原生活的汉人却只会传统的男耕女织。不仅如此,鲜卑人的生活方式也与汉人大不相同,汉人过的是小农经济的生活,而鲜卑人过的是游牧民族的生活。

因儿子杀了一个汉人, 皇帝一怒之下杀儿子, 自此王朝延续了一世纪

一个向往自由,一个习惯束缚,而这些差别注定鲜卑人很难融入进汉人的生活。

再加上,鲜卑人喜欢自由,因此,他们习惯穿袴褶的、夹领小袖的衣服。并且,他们不擅长汉人的农业生产,如果迁都后就无法自给自足,因此,在这些问题出现后,鲜卑人更加不愿意迁都了。可是,如果不迁都的话就相当于是违背皇帝的旨意,于是,在这样的两面夹击下,人民心中的怨念也变得越来越深!

拓跋宏早在决定改革之前就已经想到了这些问题,因此,在下令迁都之前便做出了选择——重用汉族士人。他希望用这种方法帮助推进改革的步伐,当然,这些汉族士人也为拓跋宏提供了一些好的建议。在这些汉人的帮助下拓跋宏很快便将改革内容完成,并颁布给了每一个子民。

因儿子杀了一个汉人, 皇帝一怒之下杀儿子, 自此王朝延续了一世纪

改革内容中写道:

一、所有胡人要入乡随俗改穿汉族,禁止再穿胡服。

二、所有胡人不得再说少数民族语言,统一改说汉语。

三、鼓励胡人与汉族人民进行通婚。

四、所有胡人死后都必须葬在洛阳,不得葬回平都。

五、所有胡人的户口所在地一律改在河南洛阳。

这些条文的颁布,也使得拓跋宏在进行改革时减轻了不少压力,为他在改革的路上挤出了大量的发展空间。

因儿子杀了一个汉人, 皇帝一怒之下杀儿子, 自此王朝延续了一世纪

不过,在改革的过程中也有这样一个人,始终与拓跋宏作对,不断阻止改革的进程,最后在百般无奈下拓跋宏最终也只能选择下令将他赐死。这个人就是拓跋宏的儿子,北魏的太子——元恂。

元恂自生下来起便因“子贵母死”的旧制而身份尊贵,再加上,冯太后对其各种宠溺,因此,元恂自幼便性格乖张。在拓跋宏封元恂为太子后,便将汉臣高道悦安排在他身边做他的近侍,要求高道悦监督他学习汉族文化。而他却要为了改革之事到处奔走,无暇顾及元恂。

元恂本就性格乖张,不喜读书,因此,便对高道悦心存怨念。再加上,天气的闷热,元恂渴求能够以胡人的方式生活,因此,元恂对高道悦的怨恨越来越深。

因儿子杀了一个汉人, 皇帝一怒之下杀儿子, 自此王朝延续了一世纪

八月,拓跋宏出巡,元恂自以为时机到了,于是,改穿胡服,说鲜卑语,并联合自己的侍从将高道悦谋杀。

但是,这件事最终没能逃过拓跋宏的法眼,元恂的做法让本来已经受到压迫的鲜卑贵族们更加的蠢蠢欲动,因此,拓跋宏不得不废除元恂的太子之位,并将他流放。而元恂被流放后,背后动作变得更加大,这让拓跋宏意识到如果不除去元恂,那么,改革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因此,忍痛下令赐予元恂了一杯毒酒。

早在改革开始的时候,拓跋宏就因冯清不说汉话这件事对冯氏进行严惩,废除她的皇后之位。可是,元恂不仅不以此为戒,还继续与他对着干,因此,拓跋宏也不得不大义灭亲。

因儿子杀了一个汉人, 皇帝一怒之下杀儿子, 自此王朝延续了一世纪

最终,拓跋宏的这一做法也使得那些鲜卑贵族不敢在闹事了,因此,在这样稳定的局势下,改革很快便得到了一个快速的发展,并且,也因为拓跋宏的这一做法使得北魏的国运维持了一个半世纪,这个成就是后人难以达到的!

太和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宫,享年33岁,谥号孝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然而,孝文帝去世以后仅仅过了25年,北魏边镇鲜卑军事集团就发动反汉化运动六镇起义。

因儿子杀了一个汉人, 皇帝一怒之下杀儿子, 自此王朝延续了一世纪

《魏书》评价孝文帝:

“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幼承洪绪,早著睿圣之风。时以文明摄事,优游恭己,玄览独得,著自不言,神契所标,固以符于冥化。及躬总大政,一日万机,十许年间,曾不暇给;殊途同归,百虑一致。

至夫生民所难行,人伦之高迹,虽尊居黄屋,尽蹈之矣。若乃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加以雄才大略,爱奇好士,视下如伤,役己利物,亦无得而称之。其经纬天地,岂虚谥也!”

参考资料:

『《魏书·卷七上·帝纪第七》、《北史·魏本纪第三·高祖本纪》、《中国通史·第五卷·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