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与 Web标准化技术

移动互联网 与 Web标准化技术

                                                       

前言

如今,当人们谈论起移动互联网时,更多是去考虑到新的产品形态,新的运营方式,新的创意,新的盈利模式,新的热点, 新的平台,新的硬件设备,而新的互联网技术往往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其实这种情况的发生很正常,虽然我是一个技术人员,但我承认,新技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内并不是必不可缺的,事实上,除了智能移动终端(硬件)和智能移动OS(软件)外,支撑起如今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大多从传统互联网时代就已经诞生并流行。 

不过我今天依然要通过本文来谈一谈我对移动互联网和相关技术的看法。我是一个Web开发人员,不难想到,所谈技术必然离不开Web了。

移动平台开发之苦痛

移动互联网的蛋糕越做越大,想来吃的人越来越多,无数的厂商通过将产品和服务移入云端,来抢占服务和内容平台的地盘,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厂商将视线盯在了移动互联网的入口--终端设备--上。于是追求体验极致的iDevice,以机海战术独步天下的HTC,凭借Millstone起死回生的摩托罗拉,靠顶尖硬件傲视群雄的的三星,号称史上最强webos的HPWebOS手机,不断吃老本的黑莓手机,死而不僵的Symbian手机,以及各种追求性价比的android手机应运而生。更有部分非传统手机制造商也开始通过深度定制开源的android来自产手机,远有魅族,近有小米、阿里。而那些没有能力或没有必要生产终端设备的互联网公司(这种公司当然是更多了)则开始为自己的各种服务推出各色诱人的客户端程序,希望可以在用户的移动设备里抢到一个位置。 

有人提供云端服务, 有人生产移动设备,有人开发各种客户端,移动互联网一片欣欣向荣的热闹景象。但是随着移动设备和移动平台越来越多,更新的越来越快,当年困扰桌面平台的一些老问题再次显现出来,甚至表现得比当年桌面平台更加剧烈。首当其冲的就是“软件的分发部署”和“跨平台跨终端”两个问题。 

当年为了解决“软件的分发部署”的问题,很多厂商开始推崇B/S应用架构,于是有越来越多的服务和应用从C/S转型为B/S(当然不是所有应用都适合B/S架构)。这种转型也确确实实的给厂商和用户带来了很多好处。而"跨平台跨终端"问题,由于windows在消费用户市场的垄断地位,似乎这个问题并不严重,也一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跨平台著称的java也仅仅是在企业级应用市场大行其道。简言之,“跨平台”对大多数桌面PC和传统互联网时代的普通用户而言,不是个问题。

那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移动终端上, 是否会重演桌面平台所经历的一切呢?我想,前者的答案是肯定的,即 移动平台的客户端应用,也会逐步经历一个C/S到B/S的转变;而后者是否定的,在移动终端领域没有绝对的统治者没有一家独大的垄断平台,所以跨平台问题必须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

如何解决软件分发部署之苦

互联网时代,时间和速度就是一切,有了一个好的创意,靠出色的行动力把它变成可用的产品是至关重要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于是小步快跑成了一种首选的开发模式。因此 在移动平台上,很难看到一款互联网产品的终端能够出现半年甚至一年不更新的情况(除非是这个厂商业绩太差 或者已经死了)。 于是对于用户而言,在各种百花齐放(千奇百怪?)的市场里去升级一个个客户端成为了常事,也是烦事。而对于客户端开发者而言,为各种手机平台提供版本更新也是极其痛苦的事情。

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某软件更新了 但是各个平台的版本相继推出,iPhone出了一星期后 android才出;而有些出色的应用则只有某一个平台的版本(有些是开发团队没有能力编写跨平台应用,有些则是其他平台无法满足功能需求)…即使对于那些有能力快速开发多平台版本的团队,在开发和分发到各个市场,并最后人部署到用户的机器里所付出的成本也是巨大的。

B/S架构的应用(包括准B/S架构和基于Web的RIA技术)则可以很好的避免这些问题。当然B/S架构功能和性能上相对于C/S架构而言确实存在一些天生的短板,但是应付一些日常应用已经游刃有余,如日程管理LBS客户端 网站客户端 电子阅读  账目管理 等等。尤其是伴随着HTML5技术的出现,Web的表现力和用户体验更上一层楼,再辅以现在流行的Native+Web的hybrid模式后(如phoneGap+HTML5),B/S应用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

可以肯定的说,B/S架构在传统桌面应用领域所体现的价值和意义,在移动平台上必将继续得以体现,甚至体现的更加明显。

如何解决跨平台跨终端之痛

“频繁的更新软件版本,并去分发部署”是一种苦,而"频繁的更新软件在不同平台下的版本,并去分发部署到不同平台"则更是苦上加苦,完全可以用“痛”来形容。

虽然现在有很多Native的方案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一次开发多处平台部署(如Unity3D AdobeAIR),但是它们通常都是比较重型的框架,开发成本不低,以开发复杂Native应用(如C/S架构软件)为主,是属于某公司的专有技术,更重要的是它们是非标准的技术,各个平台不会主动去兼容它们,而是要它们去适应各个平台,适应程度的好坏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当然这类框架有自身很大的市场空间,很多应用也许只能用它们来做才行, 例如大型3D游戏,未来它们依然会在特地的市场里活得很好。

而抛开那些复杂的 对性能和画面要求极高的应用, 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提供的服务而言,基于B/S机构和Web标准技术构建的客户端也许更有吸引力。另外HTML5技术的出现,使得B/S架构应用的表现力得到了大幅度争强,可以开发出更多之前连想都不敢想的Web应用,甚至WebGame都也已经可以跑在浏览器里。更重要的是,由于HTML5是一种标准化的开放技术,推出之日起,便被无数的厂商支持,苹果 微软 谷歌 无不大力推动,连和HTML5有一定竞争关系的Flash的开发商Adobe公司也对HTML5保持了开放的姿态。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在移动平台领域,由于webkit内核的浏览器已经成为事实上的标准,以及webkit内核对HTML5的出色支持,如今的移动平台或多或少的都支持了HTML5的大部分特性。而且浏览器内核的相对统一困扰桌面平台的跨浏览器问题能够减小很多。当然 这个问题不可能完全消除,不过跨浏览器应用的开发成本,比用多种技术多种语言在多个平台上开发客户端要小得多。

其实 从某种角度来讲,跨平台问题和前一个问题是紧密相连的,很多时候,当将应用转变为B/S架构,并使用标准化技术来构建客户端时,跨平台问题就已经可以得到很大的缓解了。

Web标准化技术与未来之道

由于B/S架构可以很好的解决移动互联网时代软件和应用所面对的一些切实的问题(亦如它曾经在桌面平台所做的一样),未来B/S架构(含准B/S架构)的应用势必会成为移动平台应用的一个发展趋势(当然不是唯一选择),“让软件运行在云端,最大限度的降低开发更新分发布署跨平台等问题”是无数厂商努力的方向,而“无需下载安装软件,在任何一个可以接入互联网的终端上,打开浏览器,就可以运行我们喜欢的应用”则是无数玩家梦寐以求的渴望。 因此有了ChromeOS, 有了WebOS ,有了各种基于云端的OS和应用平台。而移动平台作为连接用户和移动互联网服务的桥梁,也必然将顺应这个大势。而如今要为移动平台选择一款“基于B/S架构的跨平台的RIA解决方案”,HTML5是不二选择。 

当然 计算机的世界里永远没有银弹, 如今标准化的Web技术 和 HTML5技术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同时它们自身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离它们最终正式发布还有一段时间,现在各个移动浏览器对它们的支持存在一些差别,在展现复杂效果方面和Native应用还有差距等等。 但是 Web标准化技术 本身是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我们可以说它走的不够快,走的不够远,走的不够稳,但是不能说它走错了方向。而且它本身也是在逐步完善和发展的,一切只会越来越美好。

很多正在发生的事实, 也证实了这一点:移动平台事实上的领导者iOS系统,对HTML5的支持一直是不遗余力,最新的iOS 5内置的safari,对HTML5的支持度已经达到了303分(来源html5test.com 网站的测试结果),这个成绩甚至超过了如今大多数桌面浏览器, 同时各个移动终端的硬件性能也飞速发展,1G+的CPU已经成为中高端智能手机的标配,而双核CPU也开始大量涌现, 在辅以强劲的GPU和软件的GPU加速技术,未来移动终端上对HTML5的支持力度一定会大大加强,同时性能也将不再是一个制约,制约我们的也许只有我们的勇气和想象力。

 结语

前一阵听一位台湾的朋友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 我们不能等高清电视机普及了,再去做高清的电视节目。 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等完美支持HTML5的移动终端普及了,再去将我们的产品和服务HTML5化,对于有些产品而言这不是迟不迟的问题,而是生或死的问题。

作为优秀的技术人员,作为希望成为领先的互联网公司的团队,我们有必要 有责任去追随  甚至去引领Web标准化的进程。

零零散散的说了很多, 里面有我因个人喜好而妄下的主观结论,也有我冷静思考后的一些心得体会,而里面更多的是我对未来移动互联网和 Web标准化技术的无限期待。

移动互联网为信息产业以及普通人的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为世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就像那句老话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好,因为它带来了更丰富多姿的内容,更新奇精彩的体验,坏,因为乱花渐醉迷人眼的纷繁,让IT世界多了几分混乱和不安, 而标准化技术,也许是能够让这样的“坏”更少一些的一条有效的技术手段。也许确实如文章开头所说,技术并不重要,但是标准的意义没有人可以抹杀。

希望标准化技术无论最终以怎样的形态出现,都可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一些,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而我更希望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美好来得更早一些。

(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