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云“头号玩家”,IBM如何掘金万亿市场?

在决定收购红帽的那一刻起,IBM在云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撩拨着云计算产业的神经。因为一旦尘埃落定,IBM会成为当之无愧的混合云“头号玩家”,而IBM也正在为此全力以赴。2019年初IBM Think论坛上,IBM董事长、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罗睿兰曾言:“混合云是一个万亿美元的市场,IBM将成为领导者。”

混合云“头号玩家”,IBM如何掘金万亿市场?

开启云的新篇章

今天,大多数企业正在从数字化转型中收获业务创新的价值,而最为基本的诉求是如何快速实现关键业务应用的现代化,并且要满足任何类型的IT基础设施都能运行它们,不论是自有数据中心、私有云、还是公有云,希望都可以承载最为敏感的数据和关键工作负载,现代化应用也可以按需扩展和访问基于云的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到了混合云架构的价值,努力探寻在云端应用的最佳路径。

云计算自诞生以来,公有云就是其主要阵地,并不断从互联网行业向中小企业和行业市场渗透。而公有云市场的成熟,却并没有让拥有着丰富数据基础和成熟自建基础设施的大型企业“任性”的将业务迁移到云端。出于安全性、云的管理和运维考虑,既要保障现有业务的平稳运行,又要对未来现代化应用流程进行梳理和验证,这使得企业仅以某种方式使用云,这样的企业仅占上云企业的20%。而因为这些限制,企业无法充分享受到由云所带来的成本降低,提升生产力效率等诸多优势。如今,这样的情况正在得到改观。

根据IBM商业价值研究院预估,到2021年,98%的受访组织机构计划采用混合架构。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与认知软件业务总经理张永健表示,“混合环境对企业来说是很好的机遇,企业未来会聚焦混合的环境怎么部署,如何实现应用现代化,IBM收购红帽也是因为看到这样的趋势。”

混合云“头号玩家”,IBM如何掘金万亿市场?

帮助企业将关键任务工作负载转移到混合云和多云,是IBM开启的云计算新篇章,这一阶段企业上云,将由企业利用新技术和防火墙内部的数据积累来驱动创新,IBM要帮助80%的企业释放实际的业务价值并推动增长。张永健认为在新的篇章中,IBM正在制定新的“游戏规则”,“首先,企业会需要从一体设计的角度思考,利用专业的知识,以及全面和高效的技术,来绘制云的蓝图;其次,要统筹它们的设计、构建和运营。”

IBM首倡混合云并持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与红帽的结合进一步增强了IBM混合云平台的领先性,如今效果已逐渐显现。在过去的12个月里,IBM的云计算业务收入达到195亿美元。上线两年的IBM Cloud Private私有云平台已有300多位客户签约采用,而且IBM仍在不遗余力的重组其战略和运营。

张永健指出IBM的云战略包含三个关键要素,“第一,帮助企业从数字化转型阶段过渡到数字化重塑阶段,并成为认知型企业;第二,在混合和多云环境中,提供更多、更有力的工具;第三是信任和安全,帮助客户很放心地迈向实现认知型企业的AI和云计算的旅程。”

云上“四重奏”

企业希望借助云实现速度、敏捷性和灵活性,推动业务发展的加速。但一直以来,企业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切入点、监管的约束、投资的能力、业务紧迫感、未来愿景的清晰度,期望实现的业务价值等;而且在上云的过程中,许多挑战也在动态的变化,比如战略的优先排序、应用现代化的方法、流程、集成式的端到端工具、技能可用性,以及可视性、治理和管理等。

2018年,IBM中国开发中心开放了实验室,组织了60多场云计算的论坛,为客户上云之旅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提供咨询,问题涵盖迁移、构建、人才培训和管理等方面。

IBM中国开发中心云计算开发总经理吉燕勇表示,“混合、多云、开放、安全和管理,这五个关键原则构成了IBM云相比其他竞争对手的特殊优势。”

混合云“头号玩家”,IBM如何掘金万亿市场?

混合,为企业提供跨公有云、私有云和传统环境的支持;多云,可管理其他供应商的云平台,承认客户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开放,构建采用开放设计的功能,有助于客户确保灵活性,并减少供应商“锁定”;安全,为客户环境提供可靠性和持续安全性;管理,确保完整云环境中的统一服务级别、支持、登陆、管理和交付。

IBM在百行百业所积累的知识和方法,以及经过长久验证的技术能力,成为其赋能企业驱动混合云和多云发展的重要支撑。IBM提出了14 in 4的方法论,帮助企业在云规划、云迁移、云建设和云管理四个阶段的上云之路创造价值。

吉燕勇强调,“在云规划方面,IBM可以提供战略规划、架构设计、安全与合规咨询;在云迁移方面,帮助企业迁移工作负载和应用,并实现其现代化;云建设包含DevOps与应用开发,构建多云环境,以及企业应用集成;在云管理方面,IBM可提供DevOps与应用管理、企业应用管理、多云服务平台、多云托管服务等。”

企业上云的每个阶段每个点,IBM都有不同的能力、产品和服务可以提供帮助。在2019年初,IBM密集的发布了全新的混合云工具和服务。

云规划方面。IBM云战略与设计服务(IBM Services for Cloud Strategy and Design)利用IBM行业领先的Cloud Innovate、自动决策加速器和IBM Cloud Garage等,在应用开发、迁移、现代化及管理方面支持客户进行联合创新和扩展创新。

云构建方面。IBM云集成平台IBM Cloud Integration Platform,能够安全地将来自任何供应商的应用、软件和服务连接在一起,无论这些系统是部署在本地,还是公有云或私有云上。

云管理方面。IBM多云管理服务(IBM Services for Multicloud Management)提供了一套系统来帮助企业简化在不同云服务提供商、本地环境和私有云上的IT资源管理。

吉燕勇举了美国航空的例子—— IBM如何利用规划、迁移、构建和管理的方法论、产品和服务,帮助美国航空实现数字化转型。在云规划阶段,美国航空利用IBM Cloud Garage方法论将云的价值点呈现出来;之后构建原生云,构建多云环境;把一些传统的应用迁移到云端去,实现应用现代化,包括DevOps、微服务等;最后做到统一的多云管理。

云是“AI阶梯”的基石

人工智能和云计算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据调研显示,企业中有80%的数据无法访问、不可信,或者没有办法进行分析。因此,企业如果没有一个现代化的,统一的和规范性的信息架构,就无法进行人工智能深度应用。IBM正在努力将强大的人工智能优势推向混合云和多云环境。

IBM大中华区数据与人工智能研发中心总经理朱辉指出,“每一个AI项目、每一个数据科学项目都不是简单的事,它都需要有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有一个平台能够帮助它来简化工作流程,协同过程和它的部署。”

混合云“头号玩家”,IBM如何掘金万亿市场?

实践已经证明,真正做AI的落地其实做的不仅是数据分析,也不仅是对数据的处理、整合和管理,还有工作流和工作流程的优化,而且很多时候关系到企业的文化甚至是组织架构。所以,IBM提出了“AI阶梯”的理念。

“第一是数据的采集,第二是数据的组织,第三是数据的分析,第四是数据的融合。能够把AI的结果或者AI的成果融合到现有的商业流程、商业逻辑、商业决策当中去,这四个模块都要存在才能够很好的拥有一个完整的AI的阶梯,这是IBM的理念。但是必须要有一个平台能够支撑四大能力模块”,朱辉说。

为此,IBM搭建了IBM Cloud Private for Data平台,它融合了IBM的20多个跟数据分析相关的产品能力,将它们容器化之后,整合到平台上,交付给客户。让客户从无到有,一转身就能同时获得数据收集、组织和分析的能力,而不需要跨平台、跨产品、跨厂商去获得。

朱辉强调,“如果没有一个好的信息架构,就无法完成好的人工智能。它需要建立在原生的云之上,必须部署在混合云,不能锁定,要开放、要安全。”

朱辉举例欧洲某银行的案例。使用ICP for Data平台,该银行将3个月2.4亿笔交易进行数据的整理、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分析,经过特征工程工作,找到了其中与欺诈相关的数据特征关联度,最后选择合适的算法并建模,让模型去预测未来的交易是否存在欺诈。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该模型找到10000笔欺诈交易,能够为其节省3000万欧元。

中国行业生态云大有可为

在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利用数据优势,在云上注入智能驱动创新,在其业务生态系统中创造更多价值。

吉燕勇认为中国行业生态云大有可为,“中国企业正在积极构建行业生态云,来完成数字化转型。在业务层面打造数字化生态开放能力;在系统层面,构建全栈云平台。”

不同行业的生态开放能力,提供的端到端生命周期服务能力有所不同,但都希望能够聚拢生态,相互共享,依托平台实现生态体系良性循环、持续创新。以银行为例,通过开放API让更多的合作伙伴参与进来,利用APP完成业务的上线,再通过APP、新产生的数据进行业务的创新,进而产生业务消费。

构建全栈云平台,则能满足终端消费者、行业合作伙伴、平台运营者、平台运维者和平台提供者的不同应用场景诉求,比如帮助行业合作伙伴开拓更多生态创新场景;帮助平台运营者提供相关应用运行的监控,报警和数据分析手段,实时和准确的掌握应用的运营情况等等。

而这正让IBM基于混合云和多云环境提供的全栈云技术和解决方案能力,超过35年的中国行业咨询积累,不断聚集的云生态,以及人工智能优势有了用武之地。

据悉,自2012年以来,IBM已获得9000多项云技术专利;IBM在1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0多个全球云数据中心,让用户可将数据和应用程序全方位部署到全球6个地区和18个可用区域内;IBM已经与Box、VMware、Salesforce和SAP等建立了战略云合作伙伴关系,携手推广混合云。IBM云计算可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数据、无服务器技术、容器技术、量子计算和DevOps等提供 170多种云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