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口算反思与总结


【摘要】在一年级实际教学中,老师们都知道口算是一个重点,也是学生一项重要的教学能力考核。老师和家长常常简单把计算错误归结为粗心,以至于孩子出错也常常以粗心为借口。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了出错呢?所以针对孩子的错误类型,提出有效的纠正策略,帮助孩子避免和减少出错十分有必要。

【关键词】一年级;粗心;计算出错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了最近的口算练习,有不少家长向我抱怨说孩子口算总是粗心,这次练习因为粗心错了好几题。这已经不他们第一次来问我了。那我就在想了那什么是粗心呢?为什么会粗心呢?怎么去解决呢?

二、问题分析

    经过我的调查与分析,其实家长所谓的粗心指的就是一些简单的计算错误。一年级的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起点,计算又是一年级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作为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技能之一,在一年级为孩子打好计算的基础十分重要。我相信很多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也都会发现,有些学生并不是不会做计算题,而是会做而做不对。“计算容易错,准确率低,速度慢”已成了数学教师“心中的烦恼”,家长“口中粗心”。学生自己也有时不明白为什么?导致计算错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三、原因分析

    1.常规影响,口算习惯不规范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条件。有些学生学习态度差,缺少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由于对计算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平时的训练度不够,方法欠妥,因而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计算习惯。这些不良计算习惯包括:做题没有顺序性、不仔细读题、书写缭草、不及时检查、无简算意识、以粗心为借口不总结反思错误的原因等

    2.口算不熟,口算技能未过关

    数学知识掌握不牢固而引起计算错误。口算的练习量不足就会导致技能的低下,从而降低了正确率和速度。在一年级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连加减;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题等都要求能够熟练口算。练习量的缺少有时还会导致计算方法的掌握不足,如在比较30+2和30+20时其实可以不计算就能比出大小,有的学生没有巧妙计算的意识和数学技能的灵活应用,依旧盲目进行计算,简直费力又不讨好。

   3.年龄特点,注意稳定性不高

    由于一年级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他们正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注意力的控制还很不完善,把23看成32是注意的指向性、集中性尚待发展;把9写成6是注意的选择性较差;把4位数写成3位数是注意的广度和分配能力不够。

    4.心态不正,影响能力的发挥

   经过实际的观察和分析,我发现一年级学生在计算中产生的不良心态主要有两种:一是轻视心理,看见口算或者列竖式,内心简单认为它们是“死题目”,自己反正会了,不需要动脑筋思考,不认真对计算题进行分析,缺乏计算完毕后的检查验算而造成的错误。二是懒惰和厌恶。特别在算式比较大小上,不愿意去认真计算写下得数在比较,总偷懒喜欢直接去写符号。这些不良心态都影响到了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四、改进对策

    1.严格训练,养成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正确性的重要途径,它将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教师对于刚进入学校学习的孩子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整齐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2.坚持不懈,合理训练

    口算的一条“黄金法则”就是熟能生巧。每天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学生经常反映口算枯燥,无聊,所以我们教师在练习的时间、数量、方式上要多动脑筋,合理安排。建议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每天课前5分钟的口算册练习或5分钟的口算卡片练习,能丰富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

    3.动手操作,理解算理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不但坐不住,而且注意力集中地时间相对较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又能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影响,明白算理。在教计算数学试题时,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知。其中,对教学中学生容易忽略的环节,应作必要的突出;或采用反例,或采用专项训练,或对比辨析。以保证开始就让学生形成正确鲜明的印象,力求减少以后再现性运用乃至创新性运用中的失误

    4.调整心态,自信面对

    在面对简单题目时不能太过自信,同样要认真计算。在面对复杂计算题时,不能惧怕,步步为营,一步一步仔细计算,最后都要认真计算。但是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面对自己借误要学会分析和讨论。所以学生每人都准备一本“错题本”的本子,把错题都摘抄在本子上,这样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点,自己面对自己的错误。

总之,计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是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计算失误决非仅仅是粗心、马虎而致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