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不会“终结”死记硬背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将颠覆中国教育以知识记忆为主的教育模式优势吗?

人工智能不会“终结”死记硬背

的确,无论是学习时间还是作业量,中国学生都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在掌握基础知识量这一维度上,中国学生相比绝大多数国家也都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创新能力上,中国学生与发达国家学生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

这是因为知识存储量只是创新的一个基础维度,创新还与好奇心、想象力、思维逻辑等维度相关。一个人如果花了过多的时间在基础知识记忆储备上,压抑了好奇心,牺牲了想象思考的时间,挤占了兴趣的空间,缺乏自主思考和想象验证等,创新能力就会大打折扣。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场新的机器智能革命,机器会通过反复学习获得知识学习、记忆以及推理的能力,这将为目前中国的教育发展带来新视角。一个人能记住非常多的基础知识固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是考虑到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如何去更好地分配时间,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深度思考,创造更大的价值,就变成了一个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化问题。现在人工智能技术会给其中一个约束条件带来变量,那就是学习基础知识的时间,一些本来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可以外挂到人工智能知识系统,将更多时间留给创造性的思维。假设我们在思考一个天体物理问题时,需要用到宇宙速度值,之前可能需要花很多时间记住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这些基础知识点。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人的记忆外置。一个专业的知识系统可以准确回答这些知识。我们用到这个值的时候,可以从人工智能知识系统现用现取。

哪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本要素,需要我们去学习记忆;哪些知识适合现用现取,外挂给人工智能知识系统,这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涉及教育、神经生物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综合学科,目前在这方面还没有成熟的研究和结论,还需要不断地假设验证。但是相信在理论和实践的交叉验证下,一定会找到一个最优点,即使是在寻找最优点的路径上,也会给现在的教育模式带来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