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 日军非战斗性减员严重, 缘何中国人却没事?

古往今来的战争,都是交战双方实力的互拼,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单兵综合作战素质,精兵强将才能打出军威和国威;二者拼的是武器装备,武器装备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最后战争胜负的走向,尤其在现代化的战争中,谁的高科技武器装备多,谁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打的对方找不着北。

战争中, 日军非战斗性减员严重, 缘何中国人却没事?

第三个方面就是后勤运输上,千百年战争的经验告诉人们: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不仅是前线战士们的厮杀,还有强大的后勤运输能力,后勤搞不好,士兵饿肚子,或者说不敢前锋突出,打一场奇袭歼灭战,就非常被动落后了。

而在近代史上,日军虽然残暴没人性,但作战能力还是公认的。在强大的天皇至上洗脑教育下,二战前期想要活捉一名日本兵很困难。日军宁愿战死,也不肯投降。然而日军的强大,也是在实战中一步一步得到不断提升的。曾经吃过后勤运输的亏,士兵身上得了一种流行疾病,因此才痛定思痛,甚至发出向中国军人学习的口号。

这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战争中, 日军非战斗性减员严重, 缘何中国人却没事?

事情还要从甲午中日战争说起。据《甲午风云录》记载,在这场混合了清朝和日本的海陆军的战斗中,日本陆军的伤亡比例很大,其中战死的仅仅有一千多人,而死于疾病的达到了一万多人,也就是十比一的比例,非战斗减员的情况非常严重。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海战还好一点,大炮互相射击就行了,而在朝鲜这里的清军和日军陆战,后勤运输方面让日军吃尽了苦头,大量士兵患上了脚气病,从而造成了严重的非战斗减员情况。

也许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小小的疾病根本不是什么问题,但在当时,医疗条件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这可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了,尤其是战斗激烈的时候,士兵每天都要四处运动,脚部溃烂,细菌感染,就会危及生命。

举一个例子,肺结核在古代几乎属于不治之症,得了这种病,意味着死神已经招手了。至于过多久,全靠自己的运气,因此在鲁迅的笔下,一到了死刑犯处决的时候,边上拿着馒头等蘸血的肺结核患者就要激动死了,指望着人血馒头治病。

战争中, 日军非战斗性减员严重, 缘何中国人却没事?

而到了今天,这种病已经不是什么大的难题了,这就是时代的进步。那么当时的日军,又是如何患上这种疾病呢?自然和他们的饮食有关。

平时的日军,不作战的时候,饮食还不错,一打起仗来,尤其在朝鲜这里,山地居多,运输物资很不便利,因此只能带些熟米和食盐、咸菜配着下饭,这种饮食缺乏人体必需的维生素B类元素,患上脚气病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

而清朝士兵,无论在战时还是休整期,伙食都比不上日军,但清军歪打正着的是,他们的食物里还有其他五谷杂粮,配合着大米,恰好弥补了维生素的不足,因此清军的伤亡主要集中在战场上。

日军在追击清军的时候,从缴获的清军后勤物资中,发现了这个秘密,立即拿出学习的精神,竟然收到了奇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