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时代, 上海成了杭州的“环”?

文|孙不熟

继“香港、广州成为环深圳城市”之后,据说上海也在成为“环杭州城市”。

(一)

前两天,上海媒体大V秦朔先生发表文章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他援引一个朋友的话说”香港、广州正在沦为环深圳城市了,上海、苏州会不会成为环杭州城市?”

这实在是一个石破天惊的问题,却又引发广泛的共鸣与讨论,足见长三角经济格局正在酝酿一些微妙的变化。

无独有偶,上周末召开的钱塘江论坛,杭州高调宣布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提法,被认为是对上海这个传统金融中心的挑战。

在今年7月份,浙江就提出了“环杭州湾大湾区”的理念,并获得上海方面的初步认可,上海方面表示将全面积极响应并共同谋划推进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

差不多同一时间,上海市松江区提出“眼睛向西”的发展理念,主动靠近浙江,倡导和嘉兴、杭州构建一条“G60沪嘉杭科技创新走廊”

这一连串的沪杭联动很有新意,打破了长三角传统的区域合作范式。过去,上海与江苏的联动明显更多,苏锡常与上海打成一片,是名副其实的上海后花园。而在另一头的浙北地区,则与上海若即若离,嘉兴湖州绍兴等浙北城市一直唯杭州马首是瞻,与上海的联系度远不如苏南城市。

今天,长三角区域联动的看点正在从“沪苏之恋”转变为“沪浙之恋”,是什么促成了这样一次微妙的移情别恋?当然是杭州这条异军突起的鲶鱼,这条鲶鱼和珠三角的深圳遥相呼应,一条搅动了长三角,一条搅动了珠三角,中国两大顶级城市群,都面临洗牌的可能。

深圳与杭州的异军突起,让老大哥上海措手不及,依然闪耀的星光中竟平添了一丝落寞。

(二)

上海真的落寞了吗?

上海曾经是中国先进生产力与先进品牌的代表。有专家曾指出,从1900年到1949年,上海是中国最主要的向全国输出自主创新技术和标准的工业城市。这里出现了中国第一家发电厂、煤气厂、自来水厂、灯泡厂、纺织厂,第一艘国产大型客轮、第一部电话交换机、第一部模具线切割机等等。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上海亦是“先进制造”的代名词,上海牌手表、大白兔奶糖、永久自行车、中华牌铅笔等沪上品牌深入人心。

但是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在波澜壮阔、五颜六色的“中国制造”中找到上海的名字了。2008年,一位网友曾写过一篇《上海你被谁抛弃?》的网络热文,今天读起来仍然振聋发聩,没有过时,文章对上海品牌的没落做了这样一段感叹:

上海,你自己叫得响的品牌有什么?你自己叫得响的白手起家的企业有什么?看网络产业,北京有百度,深圳有腾讯,华为,杭州有阿里巴巴。网易诞生在广州,新浪搜狐是北京土生土长的。看传统产业,青岛有海尔,广东有TCL、美的、创维、格兰仕等等一批叫的响的电器品牌。看中国最赚钱的房地产业,广东有万科,有保利,有碧桂园。北京有潘石屹的SOHO。上海,你在哪里?上海,你的品牌在哪里?(选自网文《上海你被谁抛弃?》)

当然,你可以说,上海已经产业升级,早就不玩制造业了,人家玩的是高大上的金融,钱生钱你懂不?但说到金融,上海的金融体量仍然十分巨大,但同样缺乏响当当的品牌,中国的四大银行,总部全部在北京,本土的金融机构,在深圳的招商银行、平安集团这些高度市场化的金融企业面前,略显平庸,而在杭州蚂蚁金服这类新兴的金融科技企业面前,上海的传统金融业就更加黯然失色。

所以,上海的落寞,体现在科技与金融两大顶级产业链中,已经很难找到几张响亮的上海名片了。换句话说,上海已经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品牌的代表。常听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的朋友讲,每到周五下午,公司会有数十台员工大巴从杭州开到上海,因为家在上海的员工太多了,他们常常调侃称上海现在成了杭州的“后花园”,因为“在杭州打拼事业、回上海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上海人的生活方式。

上海做错什么了吗?并没有,上海仍然是中国经济体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管理最精细的超级城市,上海离自己的目标(国际金融、经济、贸易与航运中心)越来越近,上海给自己构筑的护城河足够深,中国内地也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可以在这几个领域挑战上海的地位。上海高傲的视线里,从来就只有纽约、伦敦,最不济也是香港和新加坡,哪里会看得见深圳、杭州这些小弟?

但真正打败巨头的往往不是那些看得见的对手,而是那些原本没有竞争关系的跨界者,正如打败柯达的不是富士,而是数码相机;打败诺基亚的不是摩托罗那,而是智能手机;打败康师傅的不是统一,而是O2O外卖的兴起。同样,打败上海的也不会是香港与新加坡,甚至也不会是纽约与伦敦,而极有可能是这个被阿里、腾讯所把控的互联网时代,以及崛起于这个时代的新兴城市。

上海曾经低估的杭州,正在展露出这样一种可能性。论城市规模与经济体量,杭州就是追赶50年、100年都可能赶不上上海,但这并不影响杭州在影响力层面敲响上海之门。秦朔先生在文章里指出,“2016年上海市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87万亿元,而阿里巴巴零售平台当年交易额是3.77万亿元,阿里的目标是2036年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那么谁更像贸易中心?”

目前上海全市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大约是7.5万亿元,而一个阿里巴巴的市值就达到3万亿元,如果算上蚂蚁金服的估值,阿里系的总市值有望达到4万亿元,这相当于上海总市值的半壁江山。而根据胡润富豪榜的数据,2017年杭州上榜的富豪数量达到153人,相当于成都的5倍、苏州的3倍、广州的1.7倍、上海的88%。

小却有洪荒之力,杭州走出了一条绝对清奇的路线。

(三)

杭州的秘诀是什么?我们简单回顾一下世界城市的迭代史。

工业时代的中心是伦敦,金融时代的中心是纽约,信息时代的中心是硅谷。从城市形态来说,硅谷之前,新的世界级城市的兴起,首先需要在体量上抗衡乃至超越旧的领军城市。过去200年,纽约超过伦敦、东京超过巴黎、上海超过广州,无不是这个模式的代表。

硅谷的出现却打破了这条铁律,不走体量这条路,以小的城市规模,产生了强大的输出能力。硅谷至今没有出现一个像纽约、洛杉矶这个量级的大城市,最大的两个城市圣何塞与旧金山,人口都没有过百万。整个硅谷的GDP加起来,也远不及大纽约都会区和大洛杉矶都会区的体量。

但在影响力层面,在推动生产力进步与财富创造的效率方面,纽约与洛杉矶都不是硅谷的对手。现在的杭州与硅谷已有几分遥相呼应的意思,二者的体量都很小,但都有一颗撬动地球的雄心壮志。

比如,硅谷一个小团队写就的打车软件(Uber),连接了全球400多座城市、几千万名司机以及以十亿计数的乘客;从大学校园发端的一个社交网络(Facebook),接连了全球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一个搜索引擎(Google),连接了全球所有的公开信息。

在杭州,淘宝和天猫,连接了全球两百多个国家,20亿人口以及数十万亿价值的商品,打败世界上所有的超级港口与购物中心;阿里云在美国、欧洲、迪拜、日本、新加坡、澳洲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置数据中心,带动超过10万家中国企业出海;支付宝连接了全球6亿用户,让杭州成为全球移动支付之城,让中国游客就算去到北极圈都能用到Alipay,让东南亚近十个国家的人都用上了当地版支付宝……

硅谷与杭州的秘诀都是一句话——连接大于拥有:我很小,拥有的资源也不多,但我能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让别人的资源都为我所用,我就是一个超级连接器、一个超级搬运工。哦对,“我不生产水,我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这句广告词也来自于杭州。

在11月份召开的杭州湾论坛上,杭州副市长回应眼下火热的“一线城市之争”时,说“杭州不追求一线城市,只追求一流城市”。二者只有一字之差,但蕴含的价值观却有云泥之别,一线城市追求的是规模和体量,追求的是把所有好的东西都聚过来,为我所有。而一流城市追求的是影响力、连接力,追求的是把所有好的东西都连接起来,为我所用。

城市的规模与体量是有极限值的,“拥有的东西”一定不如“连接的东西”那么多,这是我们看好硅谷与杭州的原因。所以,当未来的上海高歌猛进接连赶超香港、新加坡,然后直追纽约、伦敦的时候,深圳、杭州可能会给它吃个回马枪,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游戏规则。

(四)

深圳、杭州这两条鲶鱼的出现,对上海来说,是一次很好的敲打。看着北深杭三座城市在互联网时代的风起云涌,总有人好奇地问“上海被谁抛弃”?其实没有谁能抛弃上海,如果回顾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史,可以发现,几乎每一波互联网创业潮的初期都能看到上海活跃的身影,但可惜的是,上海几乎每次都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大部分创业公司昙花一现,始终缺少一棵常青树。

门户刚开始火的时候,上海有亿唐;电商刚开始火的时候,上海有易趣;网游刚开始火的时候,上海有盛大;网络视频刚开始火的时候,上海有土豆网;O2O刚开始火的时候,上海有大众点评。然而,当这些初领时代风口的沪上企业,遇到狼性十足的阿里、腾讯、网易时,几乎全部败下阵来。

最让上海费解的一定是错失马云。回顾阿里巴巴的发展史可以发现,马云个人对上海一直是心心念念的。早年阿里第一次出海,马云就一度把阿里总部搬到上海,希望阿里从脚开始洋气起来,但后来还是搬回到了杭州;家大业大后,马云又带着支付宝到上海注册,在陆家嘴砸了四十亿买楼,要建沪杭双中心,但现在这个双中心听说也没搞起来。

可见,上海不乏互联网创业的土壤,不乏对互联网公司的吸引力,只是这里的土壤就是长不出一棵参天大树。为什么?

一般认为原因有两个,一是上海缺少创业家,其互联网创业者往往毕业于大名校、任职过跨国公司,他们更像一个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眼界开阔、目光敏锐,但缺乏开疆拓土的行动力,缺乏马云、马化腾、丁磊那种草莽英雄的开拓精神。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管理太过“精致”,什么,精致也是毛病?对这座城市的管理者、职业经理人、小资白领等群体来说,“精致”当然是令人舒适、令人自豪的城市品质,但对创业家来说,这个词则意味着管制过细、规矩过多、多元性不够。例如,在拥抱移动支付、网约车这样的新技术上,上海的反应就比较迟缓,甚至不如武汉这样的内陆城市。

科技决定生产力,金融决定生产关系,一个城市如果不在这两个领域占据顶端位置,就算不上世界一流城市。上海的长项是金融,但这个传统优势在新兴的金融科技时代,正在失去它的护城河。

简单来说,任何金融中心的本质都是对“钱”的连接与管理,传统金融中心是依托港口贸易起家的,在物流汇集散的过程中实现了对钱的连接。科技金融中心则是依托互联网平台与大数据技术起家的,在电子商务构筑的虚拟世界中实现了对钱的连接。两种金融中心的连接力存在代际差距,说得夸张些,是刀剑叉矛与洋枪洋炮的差距。正如前文所言,2016年上海市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87万亿元,而阿里巴巴零售平台当年交易额是3.77万亿元,谁对钱的连接能力更强?

随着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升级,科技与金融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直至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只讲金融不谈科技是要挨打的。所以,上海要打造全球金融中心,不仅需要传统金融的发力,更需要科技金融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卓越的科技金融产业,上海也许就是一个平庸的金融中心城市,乃至成为一个“环杭州城市”。

但老实说,本人不太喜欢“环”这个充满等级秩序的字眼,它是传统工商业时代的产物。互联网时代,流行的是“带”而不是“环”。在美国,最炙手可热的经济区,不是环纽约和环芝加哥,而是两条公路经济带,一条是硅谷的101公路创新走廊,一条是波士顿地区的128公路创新走廊。科技公司沿着这两条公路平行排列,而不是围绕着一个强中心城市变成“环”。

互联网的价值观从来都是共享、共和、共生。所以,杭州的异军突起,不一定意味着上海会失去光芒,正如纽约崛起,伦敦仍然屹立于世界城市之巅;谷歌崛起了,微软老板仍是世界首富;浦东崛起了,浦西繁华依旧。

更何况,今天的上海仍然是中国人才聚集、资本聚集、技术聚集最强大的城市之一,其辉煌壮丽的江湖地位不是轻易就能撼动的。对同一个城市群的兄弟城市来说,大家最舒服的关系是,求同存异、各自精彩。

相关推荐